11月25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期间湖南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成就。
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刘扬,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吴广君,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罗恒,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任成志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覃攀贵主持。
现场实录如下:

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刘扬。
(发布词)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十四五”时期湖南交通运输发展成绩单。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加快谱写交通强国建设湖南篇章和奋力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编织了一张让生活更美好、让经济更活跃的流动交通网络,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对外大开放、对内大循环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成型。今天,我想用四个“看得见的变化”,带大家一起感受五年来湖南交通的温度与速度。
第一个变化是,从“走得了”到“走得好”,路网变密了,速度更快了。
五年来,我们累计完成公路水路投资5386亿元,同比“十三五”时期增长54%,相当于每天投入近3个亿!这笔投资,实实在在地化作了大家脚下的路、眼前的景。
一是公路网,让出门不再难。预计到今年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将达2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8642公里、全国第9,实现了“县县通高速”,31个高速出省通道使跨省出行说走就走,“七纵七横”主骨架网让省内往来一路畅通。普通国省道总里程达3.1万公里、全国第4,实现所有县市区及重要乡镇全覆盖。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3万公里,像一条条毛细血管连接起千家万户,“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成为历史,曾经的雪峰天险、十八洞绝壁已成大道通途。如今,老家门口的那条路变成了网红风景路、产业致富路、温暖回乡路。
二是水运网,让货运更省钱。预计到今年年底,全省航道通航总里程达1.2万公里、全国第3,千吨级及以上航道达1276公里,湘江千吨级航道即将全线贯通,与长江“黄金水道”无缝衔接,我省内河“通江达海”的梦想照进现实。岳阳港虞公港区等一批重点港口建成运营,千吨级以上泊位达179个,基本形成以洞庭湖为中心、湘资沅澧高等级航道为骨架、城陵矶港为枢纽的现代内河航运体系。水运的低成本优势持续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实现“十连降”,从2015年的17.5%降至2024年的14%,连续4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轨道与枢纽网,让多城变同城。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6079公里、全国第10,其中高铁里程2501公里、全国第5,全面实现“市市通高铁”和省内高铁成环运行,轨道上的湖南跑出了“加速度”。如今,从长沙出发,1.5小时到武汉,2小时到广州,4小时到上海,“朋友圈”越来越大,长株潭“半小时通勤圈”让三地市民过上了“同城生活”。与此同时,以长株潭为核心,岳阳、怀化、衡阳等为支撑的6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成型,为全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坚实支撑。

发布会现场。
第二个变化是,从“人便其行”到“人享其行”,服务变暖了,人心更近了。
我们始终认为,交通的本质是服务人、温暖人。“十四五”期间,我们主要推动运输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让群众出行更加温馨便捷,让货物流动更加经济高效。
一是出行服务更贴心。长沙、株洲等4个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公交都市”,手机APP实时查公交,等车不再“望眼欲穿”。在农村,1.4万辆客运车辆穿梭各个乡镇村庄,实现所有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班车,“公交开进村,预约车上门”让“抬脚上客车”成为日常。二级以上客运站全部实现联网售票,“一卡通”全省互联互通,出行购票更方便。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实现全覆盖,2379个充电车位治愈了新能源车主的“里程焦虑”。高速公路“断崖式”限速基本消除,驾驶体验更平稳、更安全。
二是物流服务更高效。我们推动货物运输“公转水、公转铁”,开通12条多式联运线路,岳阳港的货物可直达长三角、粤港澳,还能通达海外,为企业节省了大量运输成本。我们推行“客货邮融合”,让快递坐着公交进村,实现物流网点乡镇全覆盖、建制村覆盖率达95%,全省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已100%通快递。如今,山间的腊肉土产、时鲜果蔬,朝发夕至,完成了从“田间到舌尖”的新鲜传递;城里的智能家电、品牌好物,翻山越岭,实现了从“都市到山乡”的温情奔赴。物流拉近的,不只是距离,更是彼此生活的温度。
三是政务服务更便捷。我们全力推动“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下放39项行政权力,实现191个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审批效率大幅提升。特别是在全国率先推动高效办成大件运输“一件事”,创新推行“一门受理、并联审批、一证通行”模式,跑动次数由原来的3次以上减少至最多1次,申请材料从18份减少至8份,办结时限由法定的20个工作日缩减至5个工作日。五年来,省本级累计办理交通运输业务109.72万件,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率”达96%。
第三个变化是,从“传统基建”到“数字赋能”,交通变聪明了,发展更绿色了。
我们主动顺应产业变革趋势,用科技点亮旅途,用绿色装点行程,交通不仅有了“速度”,更有“智商”、有“颜值”。如今,聪明的车驰骋在智慧的路上,绿色的交通工具穿梭于三湘四水,共同构成了现代化交通的一道道流动风景线。
一是智慧化监管,安全又高效。我们给全省3.2万台“三客一危”车辆装上了智能监管系统,相当于为每辆车配备了一位不知疲倦的“电子安全员”,实时监测司机有没有疲劳驾驶、有没有分心开车。2024年“三客一危”车辆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智能监管前的2019年分别下降64.7%、71%,守护了千万家庭团圆。我们成功纳入全国首批8个公路水路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示范省份之一,建成的路网运行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智能调度平台,实现路况实时识别、智能调度,推动高速公路拥堵路段、拥堵时间、突发事件分别下降63%、21%和33%。
二是信息化赋能,精准又省心。我们建成了“1+1+N”信息化架构,分别是一个技术底座,一个数据中台,N个业务平台,实现“业务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在城陵矶港,多式联运平台通过智能调度,让港口的翻箱率降低50%,通关时间压缩3天;在石澧航道,智慧船闸系统使过闸效率提升40%。治超联网、行政执法、人员履约、智慧监理等信息化系统全面升级,张家界矿区开展的山地自动驾驶试点,数字交通从“施工图”变为“实景图”。如今,数据正成为最好的“调度员”,让交通管理更高效,让群众出行更省心。
三是绿色化转型,低碳又经济。我们推行绿色公交,新购置的公交车全部为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车,总量超3万辆,绿色公交占比达97.5%、全国首位,城市的公交车不再“冒黑烟”“轰隆隆”,而是悄然而至、优雅而行。我们大力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超95%,“光伏+高速”在全省推广应用。千吨级以上泊位岸电基本覆盖,船舶停靠实现“零燃油、零排放、零噪音”。我们完成了“一湖四水”非法码头整治,建成长江沿线首批洗舱站,真正实现了“车行三湘皆风景,船过洞庭无尘埃”的和谐画卷。
第四个变化是,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守护”,防线变牢了,心里更踏实了。
安全是交通的生命线,也是我们倾注心血最多的领域。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每一位在路上的人都能平安回家,让“稳稳的幸福”成为千家万户最简单也最珍贵的心愿。
一是本质安全守得牢。我们下足“绣花功夫”,全面完成公路水路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承灾体普查,累计改造危旧桥4700余座,实施国省干线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6300多公里,相当于打造了一道环绕湖南的“钢铁长城”。我们持续推动铁路沿线安全及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启动普速铁路线路封闭和通道建设,2024年路外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同比2019年分别下降52.5%、51.0%。我们不断提升公路技术状况水平,高速公路优等路率达96.35%,普通国省道优良路率达95.96%,农村公路焕然一新,路况水平稳居全国前列,基础设施的“安全底盘”越扎越稳,“平安底气”越来越足。
二是预警关口盯得紧。我们给安全管理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创新建立安全生产风险大数据预警模型,织密智能感知网,实现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我们深入开展“隐患清零”专项行动,动态完善风险隐患“一张清单”,强化气象预警“叫应”机制,统筹抓实安全风险管控,累计治理风险问题3.8万个,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我们持续深化超限超载源头监管,全省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车辆超限超载率分别稳控在0.5%和1%以下,筑起了一道“看得见、管得住、防得牢”的安全防线。
三是应急响应冲得上。我们组建了覆盖全省的专业救援力量,建成国家区域性公路交通装备物资储备中心,高速公路车辆救援30分钟到达率达98.82%,内河重要航段应急响应30分钟内抵达。我们成功应对多轮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特大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特别是2024年在应对3轮低温雨雪冰冻、23轮强降雨过程中,应急处置有力有序,全省交通运输行业没有发生重大事故、没有出现人员伤亡、没有造成旅客滞留。“十四五”以来,全省交通运输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双下降”,用实实在在的成效守护了人民群众平安出行。
各位朋友,“十四五”湖南交通交出的这份答卷,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更凝聚着社会各界的智慧与汗水。在此,我谨代表省交通运输厅,向所有关心、支持湖南交通运输发展的朋友们,特别是长期以来积极报道、支持鼓励我们的新闻媒体朋友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我们将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推进公路、水运、轨道枢纽等多网融合,培育壮大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人民满意交通,让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三湘人民,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当好开路先锋、贡献交通力量。

下面是记者提问时间:
湖南卫视记者提问:“四好农村路”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请问湖南在这方面取得了哪些标志性成果,如何持续发挥其带动作用?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吴广君。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吴广君:感谢您的关注。“四好农村路”是连接城乡、服务民生、激活乡村的关键纽带。“十四五”期间我们重点实现了三个大的突破:一是打通“最后一公里”,出行更便捷。累计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5.6万公里、安防工程5.1万公里,提前4年完成入库农村公路安防设施“扫尾清零”,实现较大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走在全国前列,一批“最美农村路”成为展示湖南形象的新窗口。二是连接“产业与市场”,致富更有望。农村公路打通了“山货出山、城货下乡”的双向通道,全省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县达90个,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改革县达37个,“农村公路+农业、旅游、文体”蓬勃兴起,让一批批“和美乡村”火爆出圈。三是落实“路长责任制”,养路更用心。全面落实“路长制”,3.6万名各级路长使每条农村公路都“有名有姓、有人有责”,公路优良中等路率由73%提升至92%,创新“建管养运”一体化模式,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管养机制。今年,我们成功承办全国“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现场会,“湖南经验”得到广泛认可。
下一步,我们将开展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新改建农村公路2.7万公里,完成危旧桥梁改造1900座,持续深化客货邮融合发展,让“四好农村路”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路”、党群同心的“连心路”、宜居宜业的“幸福路”。
香港商报记者提问:刚刚发布会特别强调了多式联运发展,并开通了12条线路。请问,在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实现货物“一次委托、一单到底”方面,目前取得了哪些实质性进展?下一步在降低物流成本、提升运输效率方面,还将推出哪些关键举措?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罗恒。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罗恒:感谢您的提问。多式联运“一单制”是湖南降低物流成本、提升运输效率的重要举措。我们聚焦破解规则衔接不畅、单证互认不一、信息共享不足等难题,在三个方面取得了扎实进展。一是制度创新打通了“中梗阻”。我们积极推进多式联运规则统一,实现不同运输方式间的顺畅衔接。比如,在怀化示范工程中,率先应用标准化电子运单,做到“一单到底、全程可溯”。今年6月,《关于推进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为“一单制”在全省铺开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示范线路跑出了“加速度”。我们重点培育了醴陵至盐田港、城陵矶港铁矿石运输等3条国家级铁水联运品牌线路。其中醴陵至盐田港线路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运输时效从72小时大幅压缩至16小时。中老班列、湘粤非通道同步推行“一单制”,跨境运输效率提升40%以上。三是数据共享打破了“信息孤岛”。我们大力推动多式联运数据开放共享,支持企业建设数据集成平台。目前,我省“一圈二轴三区”数字化转型方案已纳入国家示范,正稳步推进交通物流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让信息多跑路、货物快流通。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降本、提质、增效”目标,从三个方面精准发力,推动多式联运实现新跨越。一是织密网络,畅通循环。我们将全面建成“七纵七横”高速公路网、水运“十字”大通道和“五纵五横”干线铁路网,推动交通物流与制造业、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二是拓展场景,提升效能。我们将推动“一单制”向集装箱、冷链等重点货类全面覆盖,实现“一单到底、通达全球”,让物流运转更顺畅、企业成本更节约。三是优化布局,强化衔接。我们将加密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联运通道,培育“疆煤入湘”“北粮南运”等精品链运线路。同时,进一步完善城乡末端网络,深化客货邮融合,推动农村物流成本再降10%。
凤凰网湖南记者提问:近年来,节假日高速公路拥堵问题备受关注。请问湖南交通在提升节假日高速公路通行效率、改善服务区体验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下一步,如何进一步缓解“充电难”“如厕难”等高峰期的服务压力?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任成志。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任成志:感谢您的提问。节假日高速公路通行是群众关心的焦点,也是我们攻坚的重点。为破解重大节假日拥堵难题,我们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一是智慧治堵。重大节假日前,我们及时发布路网运行态势研判报告,对40个大流量收费站、40个重点服务区、15处易拥堵枢纽制定“一点一策”应对预案。建立了“省级云平台+地市分中心”扁平化指挥体系,全省近2万余路视频监控上云运行,全面加强了路网运行的实时监测、智能预警。二是联动处突。重大节假日期间,我们与公安交管、保险等部门协同联动,在大流量路段设立127个快处快赔点,建立“阳光救援”机制,确保救援力量“白天5分钟、夜间10分钟内出动,30分钟内到达”,有效防止小事故引发大拥堵。三是服务升级。我们开展高速公路服务区“提质创优”专项行动,去年以来,累计提质改造服务区44对,所有服务区实施“油品盗损先行垫付”服务。重大节假日期间,保安保洁加人手,物资储备不断档,“司机之家”、淋浴间、母婴室全开放,让奔波的路途也有家的温暖。四是充电无忧。重大节假日期间,我们安排专人现场值守,规范充电秩序,防止燃油车占位,通过智能调控充电速度,实现快充快走,大幅减少排队时间。我们全面推广“随手查”平台,司乘人员可通过手机实时查看充电站闲忙状态。我们还将移动充电车和充电机器人布设在大流量路段,确保新能源车主随时充电、放心出行。
针对节假日“充电难”“如厕难”问题,我们将在大流量路段进一步增配移动充电车、增设流动卫生间,让基础保障更完善;进一步强化现场引导、优化信息发布,让服务调度更精准;扎实开展常态化暗访、建立快速响应机制,让问题处置更高效。总之,我们将以硬措施提升软服务,用实招数破解老难题,确保群众出行既走得了更走得好,让每一位司乘人员的旅途更加舒心、顺畅。
湖南交通频道记者提问:我们注意到,出租车司机、网约车师傅和货车驾驶员是交通运输行业中最活跃的群体,请问省交通运输厅在保障这些一线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方面,推出了哪些具体举措?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吴广君:感谢您的关注。保障好出租车司机、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等一线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心。近年来,我们聚焦这一群体急难愁盼问题,牵头推出了一批具体举措。一是在强化权益保障上出实招。推动出台《湖南省改善货车司机从业环境十大优惠政策》《加强出租车行业管理的指导意见》《维护司机合法权益的实施意见》等制度文件,累计为货车免费安装ETC设备2.3万余台,实现通行费年度优惠超6.6亿元,服务区加油、餐饮等综合让利超过1亿元。同时,我们发布《湖南交通运输新业态服务事项清单》,并推动司机群体纳入专项保障计划,织密从业安全网。二是在畅通诉求渠道上提质效。我们着力构建高效的诉求响应体系,推动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调解机制,确保司机声音“听得到、有回应”。通过完善“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热线机制,司机群体诉求工单办结率与好评率均达到较高水平,有效化解了行业矛盾、优化了从业环境。三是在优化服务供给上增温度。我们持续推进“司机之家”建设布局与服务升级,目前已建成126个“司机之家”、9个出租汽车服务中心,极大改善了司机们在途的工作休息环境。此外,我们还积极协调资源,推出医疗互助、免费健康体检、子女爱心托管等“普惠+专属”服务,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四是在创新组织方式上聚合力。我们积极探索行业建会入会新模式,大幅提升组织覆盖的广度和便捷性。截至目前,全省货车司机累计入会已达11.1万人,网约车司机入会3.4万人,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司机朋友们的从业环境,通过完善运价与抽成规则、拓展“司机之家”服务、强化行业监管、畅通诉求渠道等一系列措施,让政策更贴心、服务更暖心、监管更安心,努力让每一位驾驶员都能体面工作、舒心出行、幸福生活。
中国新闻社记者提问:您好,我们注意到湖南已成功跻身全国首批公路水路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示范省份。请问,目前这一转型给普通群众的出行体验带来了哪些实质性提升?展望未来,随着转型的深入,人工智能、车路协同等新技术将如何重塑我们的出行方式和物流模式?谢谢。
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刘扬: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推进公路水路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就是要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出行的变化。现在,这些变化已经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过站更顺畅。全省建成52个“数智云收费站”、425条智慧车道,这些收费站实现了“云值守”,潮汐车道“机器人”自动调度,比如在长沙星沙收费站,通行效率提升20%,特情处置1分钟完成。特别是“绿通”车辆,通过手机预约、X光快检,查验时间大幅缩短。二是安全有守护。刚刚发布词中说到,我们建设了路网运行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智能调度平台,这个平台相当于给路网装上了“智慧大脑”,会思考、能预判,让突发事件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1分钟,救援效率提升60%。在矮寨大桥,无人机自动巡查替代人工,实现“空中巡检、智能识别、快速处置”,为群众出行筑起立体化安全防线。三是服务在身边。“三湘畅行”平台全新升级,成为大家的“随身出行管家”。现在查路况、搜服务、开发票,动动手指就能搞定,覆盖了“出行前—出行中—出行后”的全流程服务。平台还会“记住”你的偏好,推送个性化路线,让每次出行都省心省力。
展望未来,智慧交通将迎来全新图景。在出行方面,人工智能将深度融入出行全流程,实时分析车流、气象、施工等多源数据,智能分流拥堵路段,提前预判易堵点并推送避堵方案;车路协同将在重点路段规模化应用,推动特定场景自动驾驶逐步落地。在物流方面,我们将打通“货、港、航、车、船闸”全链条数据壁垒,AI智能配载调度,有效降低空驶率;服务区智能充电网络将持续完善,结合车辆数据优化运营,推动绿色物流提质升级。
“十五五”期间,我们将持续推动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用科技赋能出行,用智慧温暖旅途,让每一位群众都能享受到交通现代化的发展成果。
红网记者提问:湖南是“一湖四水”的生态大省。发布词中提到实现了“车行三湘皆风景,船过洞庭无尘埃”。请问,在推动绿色水运、保护洞庭湖生态环境方面,除了岸电覆盖和非法码头整治,还采取了哪些特别措施?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罗恒:感谢您的提问。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岳阳考察时,勉励湖南要“守护好一江碧水”。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将生态环境保护贯穿水运发展全过程,助力全省水运绿色高质量发展。一是管好船污。目前,全省已实现船舶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我们建成了70个污染物接收站点,确定了27家船舶污染物移动接收企业,配备了61艘专业作业船,在全国率先推行“全免费接收+全链条监管”模式。每一滴污水、每一件垃圾都实现了“接收—转运—处置”闭环管理,坚决不让船舶污染流入江河。二是换好船舶。先后投用500客位新能源游轮“橘洲号”、内河首艘纯电动集散两用船“湘江001”号,建成岳阳云溪等3座LNG加注站,全国首艘LNG动力客船及2艘万吨级双燃料货船投入运营,6艘大型LNG集散两用船开工建造。2021年以来,累计淘汰老旧营运船舶1212艘,现有营运新能源船舶达382艘,绿色运力体系初具规模。三是护好碧水。近年来,我们每年开展夏季攻势专项整治行动,通过科学调控通航秩序、加密船舶现场监管频次、优化航线航速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航运活动对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的干扰,全力为它们营造安全、宁静的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来源:红网
作者:任洁
编辑:陈珏
本文为交通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