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通讯员 刘晟 苏敏 长沙报道
乡村振兴,交通先行。近年来,湖南省交通运输厅着力“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为农村输送人流、物流、资金流,织密了乡村“血管”,畅通了乡村“血脉”,唤醒了乡村古老“肌体”,催生了乡村面貌“蝶变”,吹响了乡村振兴“号角”。
着力“建好”
畅通经济“微循环”
建好是基础。高起点规划,牵住发展“牛鼻子”。省交通运输厅坚持高位推动、规划引领,成立交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厅主要领导任组长,层层压实责任。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十四五”将新改建农村公路2.7万公里,其中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1.8万公里,实现乡村旅游景点、产业园区双车道全覆盖,基本实现三级公路“乡乡通”,针对增强乡村自我造血功能“精准施策”。
高标准要求,卡严质量“钢尺子”。省交通运输厅严格执行《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等制度,严格把控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安防工程、危旧桥梁改造等技术标准,确保“建成一条、达标一条”。科学确定设计方案,以“宜宽则宽、宜窄可窄”为原则,确定建设标准。高水平破题,闯出致富“新路子”。继续支持51个脱贫县、13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提档升级交通基础设施。在厅帮扶下,慈利县杨柳铺乡腊树村“悬崖上的便道”拓宽硬化后变身为“峭壁上的网红公路”,吸引不少游客打卡,交通的改善疏通了乡村发展的“经络”。
着力“管好”
配好农路“大管家”
管好是关键。健全治理新体系。在全省范围大力推行 “路长制”,明确县、乡政府主要领导为总路长,逐路段明确责任人并进行公示,构建起“政府主导、交通牵头、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管理体系。探索治理新模式。创新实施以市州为单位统一招投标、统一签订合同、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施工监管“四统一”模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质量控制水平。将统建施工企业纳入省级信用评价。明确工程规模、建设标准、建设工期等,实行“零利润”控制,并给予配套补助。构建治理新格局。加强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重点地区交通指标的跟踪评估。配合各级乡村振兴部门开展涉交通运输的扶贫资产管理和监督,落实“七公开”制度,鼓励聘请技术专家、组织群众代表参与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监督和项目验收。
着力“护好”
奏响管养“大合唱”
养好是保障。提升精细化水平。创新推行精细化、专业化、机械化养护,带动广大群众共同维护路域环境,在实现公路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化的同时,打造“景观公路”,如望城区双桂至上水库公路,把滑翔伞基地、黑麋峰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与多个美丽屋场“串珠成线”,使公路成为村民致富奔小康的“起飞跑道”。
提升市场化水平。实行管养分离,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长沙、湘潭、岳阳等市成立了专业养护公司开展养护,张家界降低农民代表工和合同制养护工人比重,逐步转向从社会选择专业队伍承包养护,市场配置资源已成为趋势。我省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实现“有路必养,养必到位”。提升安全化水平。“十四五”计划完成农村公路安防工程3.3万公里、危旧桥梁改造3500座、渡改桥100座以上,切实筑牢安全通行基础。全力做好防汛保通、抗冰保畅工作,大力推进灾毁重建,保障路网安全畅通。
着力“运营好”
打造致富“新通衢”
运营好是目的。全面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实现“人便于行”。已实施三批共55个示范县市区创建,“十四五”将实现全省基本覆盖。按照“集约经营、统筹规划、乡村全通、价格惠民”原则,全省建成农村客运站2.6万个,开通农村客运线路7220条,实现100%的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农村地区“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公交”成为现实,“公共服务均等化、群众受益最大化”目标基本实现。
大力推进客货邮融合发展,实现“货畅其流”。支持汨罗、攸县等7县市区率先启动试点建设,打通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当地特色产业得到加速发展。汨罗市甜酒、粽子等特色农副产品迅速走红,借助便捷的交通和物流发展成“实体+网络”销售模式,年网络销售额超过2.72亿元。持续拓展交通帮扶新渠道,实现“定向惠民”。推动优势农特产品入驻公路服务区超市专柜,组织引导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定向采购帮扶,依托全省公路、铁路、港口客运场站和高速公路服务区,全面展开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共同行动,“交通+帮扶”模式让广大农村群众交口称赞。
来源:红网
作者:刘晟 苏敏
编辑:曾拥璇
本文为交通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