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通组公路建设纪实 | 让山村成为回得来的故乡

来源:红网 作者:李平 唐星波 编辑:曾拥璇 2021-01-08 09:25:02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通讯员 李平 唐星波 郴州报道

“自从修通了涉及4个村民小组500余人的两条断头水泥路后,让我们这个即将消失的故乡变成了回得来的故乡,如今回乡创业、建房的越来越多了,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啦!”36岁的北湖区仰天湖瑶族乡才口水村村主任刘锦程介绍道。

林林莽莽的浩瀚竹海、栋栋依山而建的新房、层层错落有致的梯田、车来人往的喧嚣、禾花鱼品牌声名远播、民宿发展方兴未艾……才口水村,这个昔日沉寂于竹乡的小山村,正在焕发出了因路而兴、因路而富、因路而美的生机和活力。

偏远竹乡出行难

才口水村,是一个海拔近800米的市级贫困村,下辖罗汉洞、瑶山里、六桂树下、半坳、老屋对门、花竹崎、窝背冲、上湾、纸厂背、龙家、肖家、下湾、老木冲、中湾、洞里15个组21个自然村,现有586户1711人。村民居住分散在层峦叠嶂的大山里,自然村以及自然村之间不通公路,距离村委会最远的自然村有6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小、散、偏、弱、穷的山村。2015年被认定为郴州市级贫困村,有贫困户47户148人。

由于地处高寒山区,山势陡峭,庞大的山体造就的艰难险阻,的自然地理环境,阻隔了当地村民走出山村的脚步——孩子就学出行难、村民就医不便、运送农产品全靠马驼肩挑、大片楠竹烂在山里无人砍伐、一些稻田荒废无人耕种、外出务工人员不愿回来过节、脱贫致富举步维艰……

没有路,村民出行受阻,产业发展受制,脱贫致富受限……这些一道道事关村民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切身难题,犹如一缕缕挥之不散的愁云笼罩在村支两委班子心头。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盘旋于竹山里的山路弯弯曲曲,自上而下的梯田缠绕于山际,山这头的村能望到了山那边的村,有着“鸡犬相闻”的咫尺距离,可却要绕行山路才能抵达。一声声“行路难!”的感叹,道出了才口水人盼望修路、期待通路的心声。

“在没有路好走的日子里,历届村干部付出了艰辛努力,四方奔走争取,断断续续地组织村民在山里修通了一些毛坯路,村民日夜盼路修路的眼神那可以用望眼欲穿、迫不及待来形容……”村支部书记刘鹏谈及村民修路前的热切,感受尤深。

一些土坯房长期无人打理,在风雨飘摇中日益破败衰去。部分土地无人耕种,抛荒严重,杂草丛生。

村里许多年轻人逃离了故乡,长期在外出打工,加上路不通,由原来一年一次回乡过年逐渐改为了几年一次回家过年。也许在年轻一代人的心里,对于那个曾经成长,叫做故乡的小山村,没有多少值得依恋的地方,都不愿意回去,甚至待下去。

开山修路起宏图

2017年正值新一届的村支两委换届,经过村支两委邀请和推荐、乡党委政府考察,出生于1988年的刘鹏、1984年出生的刘锦程两个年轻人,自告奋勇地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回到了村里,分别当选为村支书、村主任,为才口水村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两个“80后”年轻人的当选,成为当时北湖区最年轻的“村官”,一时成为佳话。

“没有组织的召唤,没有村民的信任,没有一颗为家乡奉献之心,我也不会离开了深圳那片创业热土!既然选择了回乡之路,我一定传承好的作风,甘洒青春热血,一心一意为全村人办实事、谋发展、奔小康!”刘鹏在就职仪式上信心满满地立下了庄严的初心使命。

2017年底,“组组通水泥路”政策落地,刘鹏、刘锦程两位当家人立即组织村支两委召开会议研究,形成了争取项目、筹集资金、开山修路的共识。从2018年、2020年两年时间,才口水村支两委通过多方筹资60余万元,先后分别实施了4条共7.27公里的通组公路路基工程。

郴州路桥公司作为全市统一实施“组组通水泥路”工程建设的施工方,公司项目分部常务副经理陈云,急群众之所急,立马组织力量开拔组织实施。

2019年,才口水村2条通组路拉开建设序幕,点燃了该村圆梦希望之光。岔路口至老屋对门0.77公里,2019年6月9日进场,6月20日完工;小湖里至山口山4.269公里,2019年11月17日进场,12月16日完工。

2020年,才口水村又有2条通组路进入计划笼子,进一步催生了全体村民的热情。纸厂背至烧炉冲0.362公里,8月7日进场,8月10日完工;湾里至窝背冲1.869公里,7月1日进场,7月22日完工。

抢抓黄金施工季节,大干快上,尽快让村民走上水泥路。郴州路桥人克服山区施工难度大等困难,精心组织,以连续作战、甘于吃苦的顽强作风,优质高效高速地完成了施工任务。

通组水泥路建设一告罄,当地村民喜笑颜开,奔走相告,“泥腿子”终于圆了走上水泥路的梦想。这4条通组水泥路的实施,不仅连通了2条断头路,打通了该村微循环路网,而且解决了才口水村的6个自然村村民小组170户500余人的出行问题。

东风浩荡满眼春

才口水村地处山区,紧靠仰天湖旅游风景区,境内竹海连绵,竹林资源极其丰富,是国家优质山泉水--天湖山泉的发源地。全村总面积1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8公顷,林业用地面积15334.5亩,生态公益林15283.5亩,退耕还林60.9亩。其中3万余亩楠竹,占全村总土地面积的85%,是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永续发展的“绿色金矿”。

如今通上了水泥路,车子可以开到山里拖运竹材方便多了,曾经楠竹烂在山上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跑上自己的竹林,采取有计划的间伐措施,不仅解决了楠竹生长过密而难以生长的问题,而且有了春笋、玉兰片、冬笋等季节性收获,让村民腰包鼓了起来,脱贫致富更有奔头了。与此同时,该村拥有上百年传统的古法造纸技艺,成为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里群山环抱,山清水秀,环境优雅,没有企业,没有污染。水稻等农作物一年一熟,生长周期在185天左右,比低海拔的稻田收割期要晚一些。“叮叮咚咚”的纯净无污染山泉水,一路沿着高山上的层层错落有致的梯田汩汩而下,灌溉着968亩稻田,加之阳光雨水充足,光照时间长,极其适合稻谷生长,不仅孕育出了温润柔香、晶莹剔透、黏度适中、香甜柔韧、营养健康的原生态、无污染的高山冷水米,而且还有着自唐宋年以来利用梯田和冷泉养殖禾花鱼的传统历史,高山禾花鱼因采食落水的禾花,有鱼肉具有禾花香味、细嫩鲜香、清甜可口、鱼鳞细腻可食、骨骼较软、无泥土腥味的特色,成为了该村除了放养小脚黄牛之外的一大特色产业。2017年4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了对包括才口水村在内的一批“郴州高山禾花鱼”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路通之后,这里的高山冷水米、禾花鱼、高山蔬菜、高山牛肉、干牛巴、土腊肉等农产品成为了直供城市的“香饽饽”。成立于2019年11月的村扶贫车间,主要承担来料加工业务。原材料从广州市发来,他们加工成箱包成品后再发往广州,最后通过广州外贸商品交易市场将箱包发往东南亚各国。目前,安置了村民30余人就业,带动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每月每人可增收2000元以上。

如今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村里的村村寨寨又热闹了起来。据村支书刘鹏介绍,仅今年下半年,返回建房的村民有10余户;很多在外打工多年的年轻人,都愿意回家了,有的甚至还打算回乡创业;现在全村原来的抛荒的部分稻田又恢复了耕种,高山冷水米、禾花鱼产业正在逐渐壮大发展。

一方神奇山水,唤醒多少人的梦里田园;一曲乡村风情,勾起多少人的美丽乡愁。才口水村因地处仰天湖风景区辖区内,以其峰峦叠嶂,森林茂密,山泉甘冽,空气清新,风光绮丽,四季景美,成为众多游客慕名向往之地。特别是在才口水村的天湖草原,20余亩的仰天湖与周围14平方公里的草原朝晖相映,成为“仰天湖十景”之一的明珠,以其湖光山色、如诗如画的盛景,享有“江南的内蒙”之称。明代郴籍吏部侍郎何孟春曾赋诗赞之:“潮井春深垂螮,仰天秋净浴芙蓉。”

山清水秀、天蓝地绿,作为距离粤港澳最近的大草原,仰天湖这一生态文明高地声名鹊起,让人心向往之,被誉为“一个上观蓝天、北望塞外距离最近的地方”。水天一色与秀丽风光构成了一幅纯美的自然画卷,让远近各路游客趋之若鹜,纷至沓来,由此带动了乡村休闲旅游迅速发展。才口水村得其地理区位优势,在通组又通景的水泥公路拉动下,近年来民宿发展异军突起,全村有30余户村民办起了民宿或将房屋、田地租赁给外地人做民宿产业。

才口水村,一个曾经偏远闭塞、交通落后的山村,如今随着通组水泥路项目的实施,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走上了生态发展致富奔小康的路子,正在成为外出村民回得来、留得住的故乡。

来源:红网

作者:李平 唐星波

编辑:曾拥璇

本文为交通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jt.rednet.cn/content/2021/01/07/881629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交通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