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从公共契约到静音车厢,高铁静音需落实公平
2020-10-26 20:05:43 字号:

从公共契约到静音车厢,高铁静音需落实公平

——本文系红网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今年年底前,京沪高铁将试点“静音车厢服务”。在这项服务里,乘客可以遵循自愿原则在购票时选择静音车厢,享受一个更加安静的旅行环境。然而,从网络的争论来看,要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乘车环境,特别是要落实其中的公平问题,有关部门绝不能点到“设立静音车厢”即止。

难以否认的是,“扰民噪音”几乎是所有高铁乘客都要面对的困境,而“静音车厢服务”是京沪高铁为解决这个问题进行的一项积极探索,它意在提供一个理想的乘车环境,为乘客隔绝开孩子的哭叫声、此起彼伏的电话声等一切恼人的噪音。同时,车厢内同乘的旅客通过自主选择搭乘静音车厢,默认静音的行为规范,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创建了一个互惠型的相处空间。但是,当理想照进现实,在这个“车厢”内其实有一系列问题亟待完善和解决。

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是社会公德,也是群体共处中自然形成的社会契约。这种社会契约对高铁里喧哗的乘客没有强制约束性,乘务人员只能理性劝阻,同乘的乘客只能进行投诉,或用手机等设备记录下这些行为,在上传到网络公共平台,以“公众之德”对他们进行谴责。在个体保持安静的前提下,却要忍受他人带来的噪音,这本身是一种“不公平”的无奈。

对于以上这种无奈,静音车厢看似是一种解决方式,但也有“让步”之嫌。此后,在静音车厢外的吵闹乘客或许振振有词:“不必苛责静音车厢之外的噪音。”因此,这显然生成一种全新的不公平:那些购买普通车厢的乘客,在自己保持安静遵守公德的情况下,就要容忍身边乘客肆无忌惮地吵闹了吗?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购买到静音车厢车票却有静音需求的乘客,他们的需求就不用被重视和满足吗?

诚然,一些带孩子的父母和有工作需求的乘客没法保证在车厢内完全安静,但对于公共环境的尊重、对他人“静音”需求的理解,不能在静音车厢设立之后被完全割裂,在“非静音车厢”的公共场合,保持安静的公德依旧存在,依旧应有它的约束力。

此外,为了在静音车厢内部保证公平,“静音”的评判标准和保障手段也需要得到落实。在“静音车厢”消息发布后接踵而至的网友讨论中,“睡觉打呼噜能否搭乘”“重要会议电话能否接听”等一系列关于静音标准的问题被屡次提及。制定一个明晰严谨的静音评判标准既是对选择该服务乘客的负责,也有助于静音车厢的管理。在保障手段方面,静音车厢的成立几乎完全依靠乘客的自觉性,并没有强制性手段辅佐。如何在最大程度上保障静音车厢乘客的应得权益,也亟待相关部门继续搜集、整理乘客对这项服务需求,作出合理调整、颁布静音车厢管理执行细则。

静音车厢是在社会不断进步、公众道德不断提升的前提下,对优化公共环境做出的一次勇敢尝试,我们期待它完善之后的正式运行。而一个更加公平合理、明媚美好的公共空间,还需要我们多一点包容、多一点自觉,更多一点思考。

文/张菲垭(中国传媒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张菲垭

编辑:陈乘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