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省属救助船队:抢险救助护航 守护水上安全

来源:红网 作者:冯子真 编辑:王楠 2022-09-09 09:56:47
时刻新闻
—分享—

未标题-1.jpg

湖南省属救助船队队列。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冯子真 长沙报道 

江面上,身着橙色队服的水上应急救援队员们随着一声指令,潜入水中,另有两名队员在甲板一侧通过实时传输的视频画面,对水下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他们来自湖南省属救助船队运维服务项目部,是湖南省首支水上应急救援专业队伍(以下简称“省属救助船队”)。

省属救助船队以湖南建投集团和湖南省航务工程有限公司应急安防分公司为主力,按照“保人命、疏通道、减损失”的原则,负责执行湖南省水上生命救助、沉船(物)打捞、水域污染处置、航道应急抢通、水下切割焊接及水下构筑物险情处置等应急救援任务。队伍共投入队员22名,人员执证比例81%。

目前,省属救助船队有船舶停靠基地(水上应急救援基地)一处,60m趸船1艘(湘救趸1号),1200KW拖轮1艘(湘救拖3号),300KW起锚艇1艘(湘救锚6号),500T级起重船1艘(湘救捞02),1040KW指挥船1艘(湘海巡01),240KW快艇1艘(湘救巡5号),以及其他辅助船艇3艘,具备四艘船艇同时出航承担紧急救援任务的能力。随船配有水上智能救生担架、水上智能救生圈等设备4台,有水下切割、焊接、水下成像设备及潜水装具;同时配备了水下机器人、手持式声呐、测扫声呐及生命探测仪等设备,是湖南省内应急救援硬件配置最高、技术最尖端的“救援湘军”。

省属救助船队时刻以维护水上生命安全为己任,近年来,累计出航200艘次,成功救助各类故障事故船舶160余艘,打捞起2000吨级以上沉船3艘,应急处置失事钢围堰3座,便民公益救援服务百余次。参与成功处置“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竹山园海事码头水域沉船清障打捞”“长沙霞凝迴龙洲水域航道清障打捞”“长沙枢纽4000吨级砂船”“株洲清水塘大桥施工钢围堰漂移”“株洲淦田沉船事故”“望城丁白渡口水域失控船舶”“靖港水域移动船坞进水沉没险情”“长沙港母山水域清障打捞”“香炉洲大桥大型钢围堰走锚险情”等15起应急救援和沉船打捞事件;主导了“危化物品处置”“水上搜救”“水下机器人及测扫声呐”等6次省级水上应急救援演练。另连续4年,枯水期驻扎文泾滩,克服水电不畅、冬季低温严寒等困难,助力过往船舶破解急流浅滩的滞航难题,确保水域交通顺畅,圆满完成了湖南省水运事务中心“战枯保畅,公益助航”行动。

未标题-3.jpg

省属救助船队赶赴事故水域开展专业救援作业。

为满足随时可能发生的应急需求,提升应急响应速度,省属救助船队执行24小时值守机制,优化配备值班人员,建立健全沿江海事、应急救援等专业机构的沟通联络网,做到事故灾情的快速处置。以畅通雨情、水情、汛情、疫情等信息渠道为重点,针对水上可能发生的事故,逐步修订并完善了《水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基地消防预案》《防汛预案》《疫情防控方案》等4大类12项制度。

为加快推进队伍建设,确保高质量履行救助职责,省属救助船队内强素质外树形象,重点展开了潜水、沉船打捞、智能设备救生、船舶走锚和油污处置的常态化、周期性岗位练兵,累计开展实操专项训练60余次,纸面推演40余次,全面提高了队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升了团队的整体救援实力。项目部还采取“师带徒”和“老带新”等方法,不断总结以往救助的经验,通过培养青年骨干,推动省属救助船队整体工作迈上新台阶。今年3月联合湖南省水上交通安全指挥监控中心开展水上应急救援技能竞赛;5月赴郴州资兴进行水下机器人及测扫声呐演练,充分展示了省属救助船队拼搏向上、敢打必胜的良好精神风貌。

未标题-2.jpg

水上应急救援演练。

经过4年的发展,省属救助船队已成为湖南省水域应急救援力量中一张响亮的名片,获得了地方政府、航运企事业及群众赞誉。建队以来,团队得到省部级荣誉1次,市级荣誉2次,1名队员获得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十佳船员”,1名队员获得年度应急救援先锋人物,12名队员被编入开福区“水上民兵连”,1名队员获评“优秀民兵”;国家级新闻媒体报道2次,省市各级新闻媒体报道多次;拍摄的正能量宣传短片《水下清道夫》《水上应急救援队 守护“一湖四水”生命线》获潇湘晨报新媒体官方推介;短视频《铁肩担当 守护“一湖四水”安全力量》作为应急管理新媒体优秀作品代表集团选送到省安委会,获得高度评价。因在“12.15株洲淦田沉船事故”救援中表现突出,获赠当地政府部门送来的锦旗和感谢信。

“平凡寂寞守得住,危急关头喊得到,关键时刻站得出”,这是水上应急救援队员最真实的写照。未来,省属救助船队将在省应急管理厅、省水运事务中心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专业指导下,继续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在新时期的风浪中展示自我风采,为守护三湘四水,助推湖南省水运建设“十四五”规划再立新功。

来源:红网

作者:冯子真

编辑:王楠

本文为交通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jt.rednet.cn/content/2022/09/08/1180820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交通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