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与病毒赛跑 他在火车站当上防疫“侦探”

来源:红网 作者:赵翼鹏 编辑:胡红叶 2022-03-29 19:47:30
时刻新闻
—分享—

未命名.jpg

在留观室中整理红黄码人员信息的李海东。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赵翼鹏 长沙报道

“还是不敢睡太早。”

疫情的反复,让如今到长沙火车站的车次与人流量相较以往少了许多,但对于李海东来说,他依然不敢每天太早入睡,因为疫情尚未结束,他仍需要时刻拉紧防疫之“弦”。

作为芙蓉区疾控中心卫生监测科的一名老科员,李海东与各类病毒已“交手”十余年,2020年12月,他开始驻点长沙火车站,在现场成为一名流调甄别人员,专门负责火车站片区的红黄码人员的流调甄别工作。

“几点几分从哪里到的长沙?过去14天里还有去过什么地方?同行的都有谁?最近一次核酸检测是什么时候?......”为了准确甄别红黄码人员的流调信息并确定该人员是否需要进行转运隔离,在李海东的笔记本上,各种具体问题写得满满当当。

未命名1.jpg

李海东(右)与进行人员转运工作的同事在留观室前。

最近一次在深夜接到临时电话是3月24日,凌晨两点,刚准备入睡的李海东接到前方电话,发现一名从郑州来长的红码人员,在与红码人员取得联系后,李海东立即化身防疫“侦探”展开流调甄别工作。“由于该名红码人员所在地不属于郑州的中高风险地区,所以按理来说他的健康码并不会变红,于是问到这位人员在更早的时候去了哪里,后来他回忆说去了某地,我立即意识到那就是高风险区,于是立即联系转运人员,对他进行转运隔离。”一系列流程完毕,凌晨四点李海东才得以安心入睡,此时距离他的上班时间,不足四个小时。

长时间连轴转的工作,让李海东对于高风险区、低风险区、封控区、防范区等等一系列的区域范围早就形成了“肌肉记忆”,他总能第一时间判断出来长旅客的出发地是否是中高风险区。

在没有需要在留观室对红黄码人员的流调进行甄别的时候,李海东也没让自己闲着,他会主动去到出站口引导乘客进行核酸检测,从留观室到出站口的距离不足50米,但由于经常来回往返留观室与出站口,并且需要长时间的站立引导,手机记录下的数据中,李海东与同事每一天的步数都在17000步以上。

未命名2.jpg

在火车站广场,李海东正细心解答旅客问题。

但若旁人稍微注意,就不难发现李海东在举手引导乘客时,右手无法完全竖直起来。今年1月,李海东在上班路上不慎从电动车上摔了下来,肩胛骨、锁骨以及6根肋骨都造成不同程度的骨折,在病床上休息一段时间后,1月中旬,李海东便立即重返岗位工作。“医生说完全恢复要五月份,但现在的恢复状况还行,不耽误工作。”

李海东成长于部队大院,尽管如今已经52岁,但他对自己的评价依然是有一份“军人情结”。“确实很辛苦,有一个多月没好好见到孩子了,大概清明节也需要坚守在岗位上,但此刻需要我,那我当然要迎难而上。”李海东说。

“疫”线手记

由于担心留观室会有风险,因此李海东没让我走进留观室中查看,与他的采访是站在留观室门口进行的。而在时间并不算长的采访过程中,约莫有6、7个路过旅客前来向他咨询。“核酸检测在哪里?昨天出发前做过了还要做吗?变成黄码怎么解决......”每一个问题的答案,李海东都了然于心。

细心、专业、敬业,便是李海东带给我的第一印象。采访时李海东被路过乘客咨询的小插曲,侧映出他的工作日常。这段时间以来,李海东已处理多位在火车站的红码人员的流调甄别工作,但若算起日常前来咨询的,每一天都是上百位人员咨询,“经常嘴巴都说干了。”他笑着说。

这是属于52岁的李海东的流调记忆,相信他终有一天,再来火车站时,已不用考虑哪位乘客从哪而来,而是放松的坐上火车,开启一场不被疫情烦忧的旅途。

来源:红网

作者:赵翼鹏

编辑:胡红叶

本文为交通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jt.rednet.cn/content/2022/03/29/1106521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交通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