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南省株洲市交通运输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建设“四好农村路”作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服务“三农”的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开创了农村公路建管养运的新局面,实现了农村交通运输面貌大变样。
如今,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的农村公路,已成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金钥匙”,成为小康路、致富路、幸福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好了先行,为党和政府在基层凝聚了民心。
严格把关,全面建好农村公路
株洲市交通运输局按照“高标准、严要求、全覆盖”的总体思路,在建设过程中坚持推行“五抓’,即抓设计、抓招标、抓开工、抓验收、抓监管,严格程序规范,严守质量红线,以新建通村通组公路、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为重点,配套实施农村公路窄路加宽、生命防护、危桥改造、客运招呼站建设等工程,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190公里,其中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1830公里,形成以县道为骨架、乡道为支线、村道为脉络的农村公路网体系,实现与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以及城市道路的全面有效衔接,县道全部达到二级公路标准,乡道全部提升至三级以上,村道路面宽度不低于5米,每年农村道路畅通工程项目交(竣)工验收合格率100%,在各县市区打造了4条超过10公里、6条超过5公里的农村公路样板示范路。
全市农村公路建设规模、实施标准、投资力度均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实现通村通组公路、25户及100人以上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建制村通客班车三个全覆盖,惠及218个行政村、1600个自然村,惠及350万人口。
完善体制,全面管好农村公路
株洲市交通运输局积极构建符合农村公路特点的管理体制与机制,着力完善县级农村公路管理段、乡镇(场)农村公路管理站和行政村村道管理所的机构设置,建立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意见》,积极制定全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细则,衔接市财政落实成品油税费改革资金、完善转移支付政策、合理确定转移支付规模,在县、乡、村公路全面推行“路长制”改革,在贫困村设立“公路管养专员”公益性岗位。
面对日益复杂的农村交通运输安全形势,株洲市交通运输局积极探索农村公路交通运输管理新模式,坚持“人力+科技”“传统+现代”,加快实现运政、路政等交通行政执法力量整合、执法重心下移,先后开展了安全生产大排查大管控大整治、运输市场集中整治、超限超载专项治理等行动,有效破解农村交通运输管理难题,切实提升农村交通安全生产水平。
政群结合,全面养好农村公路
株洲市交通运输局大力推广两类养护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分级养护模式。建立分级管理、分片督导、分离管养机制,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将养护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二是群众养护模式。聘请乡镇村管理员, 对区域内农村公路进行统一管理养护,实行人工清扫、垃圾定时定点定线收集、绿化带精细化养护一体化保洁。
在经费保障上,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资金保障机制,实行“县为主体、国省补助”的资金投入机制,每年足额安排日常养护经费并逐年提高,从2018年起,将县道日常养护资金由每年每公里5000元提高至8000元,乡村道路由3000元提高至5000元,今年还将进一步提高标准。
在养护人员上,优先吸纳具备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各乡镇村招募的农村公路管养专员中,贫困人员也不低于30%,每户每年增收8000多元。2019年,株洲市交通运输局在全省率先开展“提路况、清水沟”百日攻坚行动,疏通水沟3916公里、路面修补37411平方米,公路等级率、铺装率、常养率、绿化率等指标大幅提升,分别为89.89%、93.36%、100%、84.19%。
便利出行,全面运营好农村公路
株洲市交通运输局注重把农村公路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谋划,服务城乡空间布局、产业扶贫发展和生态环境要求,着力打造品质农村路,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的里程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38.5%。
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形成以主城区为中心的区域辐射状短途公交线路网、以客运班线为补充的中长途客运班线网,已开通城乡公交7条、农村客运班线221条,覆盖所有建制村,日均客流量达到20万人次,后续还将加快推进集班车、旅游、物流、公交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农村运输服务站建设。
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推进交通运输+特色产业、互联网+物流等模式发展,已建成乡镇中转仓储配送中心14个、村级揽收代投服务站10个,邮政便民服务点3091个,打通了农村物流“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依托一条条农村公路,实现人才、资金、技术和服务引进来,炎陵黄桃、茶陵大蒜、攸县香干等地标特色农产品走出去,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必要条件。
(作者系株洲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 徐业伟)
来源: 红网
作者:徐业伟
编辑:陈珏
本文为交通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