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武广高铁驶入三湘大地,湖南正式宣告进入高铁时代。
高铁入湘这十年,高铁成为湖湘人民远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高铁上为什么没有座位E?那么快的速度为什么没有安全带?......这些与众不同的高铁特点你知道吗?时刻知道,让你全知道↓
一问:高铁磁场会不会导致女性不孕?
有说法称,国产高铁存在严重辐射问题,且未采用车厢屏蔽技术以解决辐射问题。
实际上,高铁的磁场属于非开放磁场,它的感应磁场是封闭的,辐射量很小,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二问:为什么高铁列车上没有安全带?
高铁上没有安全带主要基于两个原因:
一是,在高铁发生事故时,安全带给予乘客的伤害远大于潜在的保护。
二是,现实原因,实际中难以操作。高铁起停平稳、空间宽敞,人们习惯在车厢里面自由活动。
三问:为什么高铁上没有座位E?
早期的飞机一般每排有6个座椅,分别是ABCDEF,AF靠窗,CD靠走廊,BE是中间位置,久而久之,A—F这六个字母就不是单纯的表示顺序的意思,还有靠窗、过道与中间座的区分,成了一种惯例。
高铁作为后来者,每排的座椅又不会超过6个,所以就延续了这种传统。
高铁二等座,采取的是“3+2”的座椅排列,两个靠窗、两个过道、一个中间座,所以就只有ABCDF,没有“E”。
高铁一等座,采取的是“2+2”的座椅排列,两个靠窗、两个过道,当然就只剩下ACDF了,没有代表中间座的“B”与“E”。
四问:高铁上我们的排泄物都去了哪儿?
为了解决排泄物这个问题铁路局在建造高铁动车时可是花了大价钱。在每一个车厢都安装了价值数十万元的“列车厕所集便器”。
这种集便器利用正负压的原理,当活阀(开关)打开时,借助正压的压力使排泄物进入污箱内。当列车到终点站后乘务员利用专门的管道,将污箱里的废物接入真空吸污泵站内。进行无公害处理。
在途中如果污箱满了怎么办?这不是没有可能的!当然,这个时候列车员就会关闭洗手间,等到下一个终点处理后才可以正常使用。
五问:为什么高铁上不能抽烟?
众所周知,高铁上禁止吸烟。甚至为了预防火灾隐患和初期火灾,动车组上往往会安装千余个故障传感器和烟雾报警器,即使乘客在车厢连接处或洗手间吸烟,都会被烟感设备默认为火灾隐患并报警。接到报警后,列车会即刻减速运行甚至停车。
为什么高铁要近乎严苛的禁烟呢?事实上,高铁禁烟不是为了减轻车厢空气的污染,真正的原因是车体主要采用铝合金,进行轻量化设计,而铝合金的燃点很低,未熄灭的烟头、烟灰足以引燃。在列车高速行驶的情况下,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就将迎风大涨,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因此高铁必须严格防范,保障乘客安全。
六问:为什么高铁铁轨不用铺石子?
很多火车铁路铺了石子,那为什么高铁铁轨不用铺石子?
是为了更好的噪音控制、平顺性和避免石子飞溅,现在的高铁线路很少铺石子。另外,普通铁路的维护可以利用运行线的间隙在白天进行。而高铁运行线密集,速度快,传统的作业时间和方式就跟不上了,不铺石子更加易于维护。
七问:为什么高铁白天还开灯,不浪费电吗?
列车在行驶中途经地形不同,难免要穿过丘陵、平原、盆地......所到之处的光线也会随着户外环境而改变。比如在山的背阴坡室外光线相对较暗,在阳光直射区光线则比较刺眼。
因此,车厢内白天亮灯,是为了让乘客适应列车内强烈的光线变化。毕竟在车厢内,仅仅依靠自然光是很难满足大家看剧、吃零食的需求。
八问:为什么坐高铁耳朵会不舒服?
高铁在快速行驶中,导致两侧气压会向中间聚拢。当列车行驶进入隧道的时候,两边的气压没有办法流动了,因为它的左右属于一个密封的空间。
这时,隧道内的空气受到挤压,气压便会增高。接着就压迫了耳朵里的鼓膜,使人感到耳朵发胀,人们就会感到不舒服。
九问:为什么高铁多数建在桥上?
中国高速铁路桥梁比例高,有多方面因素,包括技术层面,也包括经济层面,但归根结底是技术标准问题,目的就是为了高速列车的平稳高速运行提供保障。
第一,是为了线路的平直和平顺。所谓平直就是,尽量采用直线或者大半径的圆曲线,不能有太多太急的弯道;
第二,为了线路不能有太大的沉降;
第三,节省土地。京沪高铁桥梁占比达到80%,与传统路基相比少用土地3万亩;
第四,其他一些原因。如减少养护成本,提高线路的安全性;解决行人过道问题,减少管理风险等等。
十问:为什么高铁晚点比较少?
1.高铁没有客货混跑,所以线路冲突不多,车站一般都是专属站台,站台面固定,所以一般不会连带晚点。
2.高铁是新线路,大部分是高架桥,受外部干扰较小,普铁有不少老线路,动不动就改造一下,所以高铁的晚点频率较低,并且高铁都是自动化调度的。
3.高铁基本不涉及换车头的情况,最多就是换向,换司机,所以调度业务比较轻松。
4.高铁一般不需要避让,即使避让的话,因为大部分高铁速度等级固定,所以调度比较容易。
看了高铁版“十万个为什么”,是不是让你涨了不少知识呢?
还有什么有关高铁的小疑惑欢迎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下期《时刻知道·高铁特辑》再会~
来源:红网
作者:翁子茜
编辑:曾拥璇
本文为交通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