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难以忘怀的两位养路工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王锡堂 编辑:李海波 2018-04-11 17:10:35
时刻新闻
—分享—

  这几年,中国人民正在享受交通事业飞跃发展带来的便捷和舒适,炎陵这个老少山穷地区也修建了“三高一铁”。 然而,每当我坐车行驶在宽阔平坦的高速公路上,我就会回忆起公路发展的艰难历程,想起过去那些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的泥沙公路和工作在这里的养路工人。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炎陵县委办公室工作时,曾采访过酃桂公路上的耕熟岭工班领头的两任班长,他们是公路上最辛劳的人,长年累月在日晒雨淋的公路上,越是雷雨交加,越是赤日烫人,越是雪盖冰封,他们的劳动越繁忙。正是他们默默无闻,不为名利的精神,换来了公路畅通,换来了无数旅客和国家财产的安全和幸福。如今,耕熟岭工班撤销了,但他们对公路建设付出的艰辛和崇高精神让我难以忘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位于炎(陵)桂(东)边境的炎陵县养路段耕熟岭工班海拔1460多米,处处是崇山峻岭,是106国道的险要地段之一,工班养护的17公里公路转过127道弯,工作生活异常艰辛,人们称之为“艰苦岭”。

  前任班长、全国劳动模范、共产党员罗王苟在这里一干就是14年,带领工班获得了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模范班组”称号。继任班长,全省劳动模范,共产党员古启军在这里干了7年,创造了全省“雨季养路竞赛”七连冠的纪录,他们的事迹曾在全县乃至全市、全省广为传播。

  心,连着公路

  1975年,中国那场浩劫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贯通南北的106国道一些地段也变得千疮百孔,远离炎陵县城70多公里的耕熟岭工班都无人想去,炎陵县公路段的领导为这段路的长久失修而发愁。22岁的罗王苟对段长说:“就让我去吧!”局长感动地流下了热泪。第二天一早,罗王苟卷起铺盖,驾着小四轮上了“艰苦岭”。

  下车伊始,罗王苟看到的公路都是坑洼连串,乱石成堆。他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里的路养成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全良路。从此,在他的词典里少了“休息”二字,每逢重活、苦活、脏活,他都抢着干。每天,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硬性任务:拉黄土,最少27车,拖沙石,不少于15车,不完成任务不回工班。他每天天蒙蒙亮就作好了出车准备,一直干到天黑才下班,每天工作在12小时以上。他的先锋模范作用产生了一种奇异的凝聚力,一种吃苦耐劳的风气在工班逐步形成。

  山区的公路是最怕暴雨的袭击。一个初春雷雨交加的夜晚。罗王苟照例出车巡路,在离工班8公里处,突然在闪电的强光下发现前方大塌方,泥沙在滚动还在隆隆作响,若不及时排除这塌下的泥土,106国道就得在这里受阻。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扣住了他的心,他把准备好的告示牌插到了塌方的两头,就在他越过塌方准备返回车上时,一颗飞滚而下的石头击中了他的左颌,他擦干血迹,忍着剧痛把车开回工班,唤醒全班酣睡的10名工人,打着手电、带着工具奔向出事地点。此时,风雨还在肆虐着大地,雷电还在使劲的狂喊,罗王苟和工人们冲向塌方一铲一铲地干开了,汗水、雨水、泥浆浸湿了工人们的全身,当迎来东方曙光的时候,路面上的泥石终于全部消失干净。被阻的塌方两头的几位汽车司机见到此情景,个个竖直拇指夸奖不休,而罗王苟11位工人却已累得、饥得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

  艰苦的劳动结出丰硕之果,1980 年,他就任班长的第一年,工班就获得了“全良”的称号,一条昔日“下雨跑车像行船”的公路终于达到部颁良等路标准。1989年,省、市公路管理部门总结炎陵县公路段,特别是耕熟岭工班雨季养路的经验,在全省进行推广。耕熟岭工班也为此被省人民政府授予了“模范班组”称号,罗王苟也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作为全省3万多养路工人的唯一代表赴京参加了国庆40周年群英会。

  1990年,正当全省召开雨季养路竞赛的时候,罗王苟根据工作需要,离开了奋斗14年的耕熟岭工班,接替他的是刚满28岁的古启军。此时,106国道的车流量已超过原来设计车流量的五、六倍,沉重的负荷使得这低等级公路变得桀骜难驯,一逢雨季,便是连片垮方。古启军20岁当养路工人,一直无怨无悔。他接过前任班长的好传统、好作风,并决心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永保“湖南省模范班组”这面红旗。

  1992年某日子夜,大雨倾盆,从山坡上汇聚而下的水流不断冲刷着公路,古启军睡不安稳,带着两名工人开车巡路行至离工班4公里处,忽见猛虎般的山洪把30米长的护坡冲垮,千余方泥石涌到了公路上,情况紧急,他把工班所有的工人都叫来,开着车灯抢修车道,搬走泥石,过往司机为他们开灯照明,有的还感动地下车相助。待到泥石全部搬完时,已是曙光满山。

  涵洞淤塞是雨季常常发生的事,每逢此事发生,古启军总是冲在前面,只身一人匍匐爬了进去,由于涵洞小,锄头使不上,他就用手抠,几次遇到毒蛇,危及生命安全,他都毫不畏惧,工人们感动了,也争着去做。

  在他的带领下,耕熟岭工班在1990年首次雨季养路竞赛中终于一举夺魁,捧走了全省两季养路竞赛金杯,并连续七连冠,把金杯保持下来。1994年国庆45周年之际他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心,贴着工人

  耕熟岭工班环境异常艰苦,方圆几十里人烟稀少,只有离工班1公里处的龙渣村耕熟岭组住着几户农民。一年到头有半年多吃不上新鲜蔬菜,只能吃干菜、腐乳、萝卜条下饭,若遇雨雪封山,则只能用盐水泡饭。罗王苟来到这里不久,就发动大家到十余里外的地方拖来肥土,改造了0.4亩土地,种上了蔬菜。古启军接班后,菜土扩大到1.5亩,不仅解决了工班的吃菜问题,每年还有几百斤小菜送给当地的村民,同时还养了几头肥猪。

  长时间的超负荷劳动,长时间的艰苦生活,当年虎背熊腰的罗王苟染上了多种疾病。古启军个子矮小,也患了严重的胃病和支气管炎,领导曾多次劝他们去医院治疗,可他们总是这么回答,“一点常见病没有了不起的问题,痛两天就会好的。”他俩都住过医院,可都只住两天就跑回了工班,同志们着急,可他们一点也不在乎。

  罗王苟、古启军的家都在农村,他们都有自己的父老、妻儿,可是为了全班同志家庭幸福,他们都无暇去顾及自己的家。每逢过年过节,他们都让同志们回家团聚,自己留下来值班。罗王苟在工班14年,有12个春节是在工班度过的。

  1992年11月25日,古启军爱人患病住院,古启军为爱人办好住院手续,就把护理任务交给了同去的表嫂,自己匆匆搭上最后一辆班车回到了工班。

  罗王苟、古启军以路为家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全班每位工人,他们说:“两位班长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我们只有以实际行动来回报他们的关怀和照顾”。

  心,装着大众

  在耕熟岭采访,我还听到一些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传说,那就是罗王苟、古启军的助人为乐的事迹。

  1989年7月,湖南省416地质队来到耕熟岭探矿,一位青年技术员在砍斩荆棘开路时,不慎将左手血管砍断,血流如注,情况十分危急,同伴突然想起住户谈起的罗王苟,马上找到了工班。刚下班的罗王苟听到急情后,立即开车赶到出事地点,他运用在深山学习积累的急救常识,对这位青年的伤口作了止血处理,随后送到中村乡医院。直到这位青年脱离危险,才饥肠辘辘地回到工班。不久,地质队的党委书记和队长专程来到耕熟岭,把一面锦旗和一封充满激情的感谢信送给了罗王苟。

  1994年5月20日,平乐乡青广坪村竹山下组的一位村民在耕熟岭砍树,被倒下的杉木打成重伤,亲人赶到工班求救,古启军二话没说,迅速开车把病人送到了县人民医院,病人家属拿出200元送给古启军,他分文未收,并热情地说:“救死扶伤,见难相助,是我应该做的。”家属感动得热泪直流。

  在险要地段,翻车事故不可避免。1982年的一天,郴州地区石油公司一辆运油车翻在离工班两公里的一个20米深的山沟里,路过此地的罗王苟,隐隐约约听到路下的呻吟声,随即跳下山坡,从驾驶室背出受伤的司机,并拦住一辆货车把伤员送到了医院。

  1994年12月15日,海拔1400多公尺的耕熟岭已是寒冬季节,广西桂林市灌阳县个体司机唐大明驾驶一部刚从厂里提出的农用车,不幸翻入10余米深的小河,车上6人全部受伤。古启军闻讯后,迅速带着几名工人赶到现场进行抢救,古启军不顾寒冷刺骨的河水,跳入河中抢救伤员,为了保护车上的财产不受损失,他和工人冒着严寒连续三晚守护在小河边,过后,司机拿出重金酬谢古启军,他又分文未收。

  采访中,我曾找到罗王苟、古启军两位党员劳模,想听听他俩的感受,然而,一致的回答都是:“我们的命运与公路紧紧连在一起,我们甘愿做一辈子铺路石。”

  这是一篇迟来的报道,但他们作为最基层共产党员表现出来的那种精神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是值得我们共产党员永远学习的榜样。

  文/王锡堂(炎陵县委办公室退休干部,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王锡堂

编辑:李海波

本文为交通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jt.rednet.cn/c/2018/04/11/408992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交通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