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暴雨和高温天气持续 该如何安全行车?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盛学运 2016-08-10 17:05:37
时刻新闻
—分享—

  8月10日至12日,受热带扰动和低层切变系统影响,华南、江南南部和东部等地有阵性较强降水,其中,福建南部、广东中东部、湖南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雨,局地暴雨或大暴雨。上述局地将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W020160810266689343373

预计8月10日开始,江淮、江南北部将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并逐渐扩展至华北南部、黄淮、江汉中东部等地。

  大雨天安全开车必须做到这六点

  1、涉水行驶不宜大脚轰油门

  大家都知道,水中熄火,不可以强行重新启动发动机。但有些小伙伴在水中通过时,会采取大脚轰油门的方式,试图尽快通过,可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也是一种危险操作,可能导致积水倒灌进车内,损坏内部零部件。

1

雨天行车

  2、双闪灯也存在安全隐患

  理论上,在能见度较低的暴雨中,出于安全考虑,行车时是建议打双闪灯的。有经验的小伙伴就会发现,如果双闪在打开时带有转向灯优先功能,自然能在能见度很低的时候,通过双闪来警示。但如果原车不具备这个功能,在并线的时候,反而更容易被后方的车辆撞上。所以说,小伙伴们最好视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进行双闪灯操作。

  3、平时停车位置未必安全

  暴雨来的时候,平时最放心的停车地方,反而更容易出现险情,尤其是涉及低洼、山体地方。如果在郊区、外地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地方上班,暴雨时就别把车停放在低洼、山体容易滑坡等危险路段。

  4、驱雨装置确保运作正常

  暴雨天开车上路,除了谨慎驾驶以外,及时打开雨刮器也很有必要。天气昏暗时,还要记得开启近光灯和防雾灯。如果前挡风玻璃有霜气,会严重遮挡住你的视线。这时需要开冷气,并把冷气吹向前挡风玻璃。如果后挡风玻璃有霜气,则要打开后挡风玻璃加热器,尽快消除霜气,以免看不清后面的车辆。

  5、防止撞人 也避免溅湿路人

  暴雨的时候,雨里边走的人撑伞或骑车的时候,视线、听觉、反应都不太灵敏。有时候,路人、单车族为了赶路,甚至左穿右插,这还将增加发生事故的可能。加上雨天路滑,车辆临近他们时,他们一惊慌失措就更容易滑倒,甚至与车辆发生碰撞。

2

雨天行车

  遇到这种情况时,各位车主除了尽量减速慢行外,还应该耐心避让,必要时可选择安全地点停车,不要和行人、自行车抢先。同时,在经过一些积水较深且靠近人行道的地方时,也建议有点公德心,尽量适当减速,免得将积水溅了路人一身。

  6、路线选择需慎重

  连日暴雨之后,路面很有可能会存在淹没路面现象。如果出行期间为暴雨天气,这些道路即使没有出现明显的积水,严重堵塞可能性也会相当高。同时,施工路段平时容易增加堵塞现象,而在雨天,部分路段也会导致积水现象,影响到车辆通行。至于那些早就成为水浸黑点的立交桥底、隧道处,在暴雨期间更容易产生积水,影响正常通行。

  高温天气开车需注意

  1、气温高时人的体力消耗大,开车时往往犯困,因此要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以确保精力充沛。行车中如感困倦,应及时停车休息或者下车活动一下身体,做做深呼吸,避免疲劳驾驶。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行车要提防催眠现象,感到疲倦时可以到就近的服务区休息一下,避免长时间驾车,每驾驶两小时要停车休息20分钟左右。

  2、时刻留意警示灯:用车前要检查“三水”(水箱水、电瓶水、雨刷水)。首先检查水箱水位是否足够,如果水位有所下降,应在冷车时加水至上限与下限的中间位置。电瓶水,如果发现水位不足,必须用电瓶水添加,而不能用清水。雨刷水应该经常检查,看看是否够用,水箱内是否有沉淀物。

  另外,在高温天气行车要谨防车辆“自燃”、“自爆”,出车前要多检查高压电路是否短路、漏电、松动;检查化油器是否回火,油路是否漏油,排气管是否放炮等,确保车况良好。同时,在行车时要时刻留意警示灯,特别是水温灯。水温警示灯亮,表明水温高,机油会变稀,活塞环密封性不好。如果车主不及时进行处理,会导致发动机无力,造成拉缸。天气热了,有些人怕弄皱衣服或者觉得麻烦,往往心存侥幸而不系安全带。一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果往往触目惊心。

  3、不宜戴颜色太深的墨镜。在高温天气下,沥青路面被阳光曝晒后容易产生“虚光”,让驾驶员出现幻视,严重影响行车安全。驾车者在行车过程中要集中精力,仔细辨别路面。为减少阳光的直射,很多司机都选择佩戴墨镜。不少人认为镜片颜色越深,遮挡阳光的效果越好。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墨镜颜色太深并不利于驾车安全。颜色深的墨镜会使视觉产生延迟,从而导致驾车者出现速度感失真,引发交通事故。所以,驾驶员应戴浅色墨镜,以确保行车时有良好的视觉。

  4、检查轮胎气压。轮胎气压太高在高温天气容易爆胎影响行车安全。所以要定期检查轮胎。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盛学运

本文为交通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jt.rednet.cn/c/2016/08/10/409414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交通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