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武汉长江大桥设计者辞世 曾率先提议建三大海峡跨海交通

来源:长江商报 编辑:谢娟 2014-09-05 11:29:28
时刻新闻
—分享—
  他是一名上海人,却立足武汉,放眼世界,为中国建设出多座知名桥梁。他的第一个作品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武汉长江大桥。昨日凌晨,我国著名桥梁设计专家唐寰澄老先生因肺栓塞在武汉四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8岁。
  
  周恩来指定唐寰澄方案入选
  
  1926年,唐寰澄在上海金山呱呱坠地。自幼聪慧好学的他22岁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国立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
  
  1953年4月,铁道部成立了武汉大桥工程局,当时还被称为“小唐”的唐寰澄进入大桥局,负责大桥的基础工程设计。
  
  举全国之力建长江大桥,人才齐聚一堂。中央要求,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原则需是“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针对这一主题,全国展开建筑方案征集工作。
  
  “社会主义内容理解为一切为人民着想,至于什么是民族形式的桥梁,我对之并无经验。”唐老所著《中国木拱桥》一书中回忆,工作逼得他随时随地在相关领域里收集资料,最后自然地走上桥梁史学和美学的道路,虽然他只是一名桥梁结构工程师。
  
  设计工作期间,《清明上河图》首次在北京故宫展出,唐老一眼就看中了图中的“贯木拱虹桥”。仔细研究测算,唐老得出该桥的跨度、结构等数据。参详这座桥设计武汉长江大桥的时候,唐老便借鉴了古人的思路:关注桥梁建筑本身,而不是附加物。
  
  于是,唐寰澄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向设计组提交了一份方案,这份方案为全部入选方案的最后一名,编号被定为25号。
  
  同其他24份方案一起,由茅以升先生和建筑学会杨廷宝等建筑专家评定出一、二、三等,上报中央。最后,传来的消息是:周恩来总理批准唐寰澄的方案为首奖,作为采用方案。
  
  原来,唐寰澄所设计的第25号方案经济、适用、美观、中国化,适应了主桥的环境、结构、形式、技术。大桥的主要结构是苏联的式样,两岸的桥头堡则是中国民族建筑风格。1962年发行的2角人民币,同样采用了唐寰澄设计的图像。
  
  此后,唐老还参与了武汉长江大桥深水基础结构的设计,为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的建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率先提议建三大海峡跨海交通
  
  继武汉长江大桥后,唐寰澄对桥梁事业的热爱和钻研精神有增无减,又参与了南京、重庆、枝城、九江等处的长江大桥及济南黄河大桥等建设。
  
  伴随中国桥梁事业发展的高潮来临,1989年,时年63岁的唐寰澄向中央提出了超前的建议:建设沿海高速公路和铁路,以及研究中国渤海、琼州、台湾三大海峡跨海交通工程。
  
  “现代科学发达,造跨海大桥的设想不是空想。”当时,唐寰澄以普通百姓的身份上书江泽民,建议将三大海峡的前期工作纳入“八五”重点计划。唐寰澄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跨海大桥投资较高、技术较复杂,需要一定的时间做准备,所以建议要超前动手,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做前期的调查论证。
  
  不过,因为建议太超前,当时的国家计划委员会给其回复说基本同意这些观点,但“为期尚远”。这个遗憾一直到几年后方被人记起重提。
  
  1994年,作为琼州海峡工程的建议者,唐老受聘于广东虎门技术咨询公司为专家,任琼州海峡跨海交通工程前期工作项目负责人直至2002年8月。在此期间,他主持完成了规划方案、预可行性研究和工程可行性第二阶段报告。因年事已高,12月二次退休返回武汉,2003年3月再次受聘为大桥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仍继续思考和致力于中国三大海峡跨越工程梦想。
  
  唐寰澄曾说:“我国三大海峡交通工程的最后完成,估计自己是看不到了,但幸逢中华盛世,将在有生之年不遗余力地推动我炎黄子孙共同愿望的实现。”截止目前,三大海峡的跨海工程仍在进一步研究和论证当中,尚未实质性动工。
  
  但是,晚年的唐老,一直致力于跨海大桥的研究,给世人留下宝贵的遗产。他辗转各地考察,历经十年心血著成《世界著名海峡交通工程》一书,该书收集了世界上已涉足跨海交通工程国家不同时代的有关技术资料,记录了世界上五大洲及洲际44个著名海峡已建、筹建和设计中的桥、隧跨海工程项目,详细介绍了其规划、设计、施工各关键环节的解决历程和具体方法。这部著作,对国内外从事跨海交通工程研究,将产生积极影响。

来源:长江商报

编辑:谢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交通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