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坐长途机的小贴士:坐靠窗座位血栓风险高一倍

来源:大洋网 编辑:盛学运 2013-09-25 15:54:46
时刻新闻
—分享—
  市民冯小姐计划国庆假期和年近六旬的母亲到德国旅行。期待之余她也不禁替母亲担心,因为听说有朋友坐完长途飞机后腿肿得走不了路,十多个小时的直航不知道母亲能不能受得了。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平介绍,坐长途飞机过程中单侧腿肿胀、疼痛的情况,可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症状。研究显示,飞行时间在5~6小时以上的乘客,血栓风险显著增加,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吸烟人士、孕妇、肿瘤患者、服用避孕药者等高危险人群。血栓一旦在血管中“游走”到肺部引起肺动脉栓塞,可导致猝死。他指出,长途飞机登机前喝杯小酒、选个窗边位置、上了飞机就蒙头大睡的方法,会给血栓形成带来“双重风险”,对于高危人群更好的做法是坐在靠走道的座位上,适当多喝水,每隔一段时间就起来走动一下。
  
  连续飞五六小时血栓几率大增
  
  血栓是在血管中形成的血块,在循环系统中会妨碍或阻断血流。因为重力作用,下肢血液回流比上肢慢,所以下肢静脉血栓多于上肢。如果长期保持一个姿势不动,比如,坐长途飞机时整个人的活动空间被长时间局限在座椅上,就会给血栓形成制造良机。
  
  陈平介绍,研究显示,连续飞行时间在五六小时以上的,就容易诱发血栓。血栓一旦出现,新鲜的时候很容易从血管脱落,通过下肢静脉回流到右心房、左心室,然后流向肺部。如果肺部的细小血管发生栓塞,人会感到呼吸困难、胸疼;但如果不幸堵的是肺动脉,就容易引发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肺栓塞,可能会毫无征兆地引起猝死,“假如栓塞的部位影响了肺通气灌流,给心脏造成压力,致死率是比较高的。”陈平表示,因为曾经被认为发病率不高,肺栓塞还比较容易漏诊。
  
  假如血栓不掉,有可能在原本生成的地方堵住血管,使单侧血循环不好、肺动脉压力上升,也可能因为影响了营养供给,导致下肢溃疡。
  
  孕妇糖友烟民坐飞机更要防血栓
  
  陈平介绍,正常人坐长途飞机不需要太担心,但有过血栓病史或血栓高危因素的人群就需留意。他解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因素:血管壁功能差或血管有损伤,血液黏稠度高以及血液成分改变。髋关节手术、膝关节手术等下肢外科手术后,患者血管往往有损伤,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会聚集而形成血块修补之,以避免失血或因血流冲击造成血管进一步伤害;糖尿病患者和烟民的血管壁功能会比较差,因此这些人群静坐时下肢血管中血小板容易聚集,增加血栓风险。服用避孕药者或糖尿病患者,血液黏稠度比较高;肿瘤患者、孕妇血液中的促凝物质较多,孕妇还因为胎儿压迫使下肢血液回流较慢,这些也是下肢血栓的高危人群。
  
  除了长途机外,长期卧床的下肢外科术后或内科危重症病人,也要小心。
  
  在血管中悄悄产生的血栓,会导致什么躯体症状呢?陈平表示,血栓发生时一般会出现单侧肢体水肿、胀痛、紧绷,单侧体温变高等。坐飞机时发生血栓的部位往往是单侧小腿。而且因为左侧深静脉更靠近骨头,更容易受到压迫,所以下肢血栓往往在左腿出现。假如是两边腿对称地浮肿,可能是久坐导致静脉回流不好;如果是麻木,则可能是坐久了压迫到神经,恢复活动后就可以恢复,都不用特别处理。
  
  一旦发生了血栓,为了避免栓子脱落“游走”到肺动脉,在急性期应该避免剧烈运动,在下飞机后立刻到医院就诊。如果没有出现肺栓塞,抗凝治疗后大部分血栓可以消散。“最怕就是有的患者腿有些肿,但不重视,想着熬一熬就过去,直到出现呼吸困难才感到不妙。”陈平说,假如血栓堵住肺部血管的细小分支,有可能会自己融掉,但几率不大,还是到医院处理最保险。
  
  提醒:登机前喝酒的做法不可取
  
  对于上面提到的高危人群,陈平提供了一些坐长途机的小贴士:
  
  首先,避免坐窗边位置,最好选靠过道位。虽然窗边能更好地欣赏机外风景,但研究显示,长途飞机上窗边位置的乘客发生血栓的风险是靠走道乘客的两倍。因为相比起来,靠窗位置空间更为局限,再加上出入不方便,起来活动的意愿和机会少很多。另外,头等舱因为座位空间大,乘客血栓几率也比经济舱乘客小。
  
  其次,行李放在前方座椅下会使腿的位置更局促,行李尽量都放在上方行李架内。有商旅“达人”喜欢在登机前喝些酒,选个靠窗的位置“蒙头大睡”,陈平表示这会制造双重风险,并不可取。“本身喝了酒后血液浓缩了,黏滞度会变高,一直睡觉活动的时间就明显下降,使血栓风险加大。”
  
  他建议,乘坐长途飞机时,在座位上可以不时做些小活动,比如把两腿伸直,抬一抬脚趾、转一转脚踝,或者跟着空乘人员做做机舱保健操,每隔一两小时就起来活动活动,“与其喝酒,不如多喝点水,一方面可以降低血液黏滞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制造’多些上洗手间的机会,避免长时间坐在位置上,一举两得。”

来源:大洋网

编辑:盛学运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交通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