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昨天是中秋小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也是中国城市第七个“无车日”,北京市倡导公务员不开私家车上班,长沙城区“禁单号车”行驶,近千市民徒步行走湘江风光带5公里,倡导绿色出行。
在人们出行越来越倚仗机动车的今天,忽然遇到一个“无车日”,或许有人感到不适应。“一年就一天限制汽车,这有什么作用?”笔者曾听到很多这类不以为然的议论。显然,“无车日”倡导低碳出行的宣传效应,还未充分体现出来。这一方面出于每年仅一天的“无车日”势单力薄,确实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方面,“无车日”虽然全国有100多个城市响应,也采取了一些限车甚至禁车措施,但并未对其进行深入挖掘。结果“无车日”一过,什么都没留下,给人徒具形式之感。
事实上,365天中仅有的一个“无车日”,本身是一次难得的体验,有关部门应该把它当作一个标本,像解剖麻雀一样,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从中可以挖出很多平日未能发现的问题,为城市管理决策者提供参考。如此,“无车日”才不至于白过。
譬如,“无车日”里,一些城市的党政干部带头不开私家车,有的地方甚至停开公务车,那么,这对公务员的上下班和日常工作究竟有没有影响?有多大影响?有哪些影响?有关部门不妨做个调查统计。无论结果怎样,对于公车改革都将是很有研究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又如,一些城市在“无车日”免费提供公共自行车,这一天骑车出行的市民必定增多。那么,非机动车道的规划是否合理,能否满足低碳出行的需求?是否可在重大节假日或交通高峰期,对公共自行车全部实行无偿租赁,公交车全部免费?这都是值得采集的素材、值得延伸的思考。
再如,一些城市“无车日”对部分路段禁止私家车通行,而其他路段不受限制。这势必造成车流绕行,向一些“冷门”路段集中,可能造成新的拥堵。那么,这些“冷门”路段的交通组织能力是否经得起考验?随着城区越扩越大、今后汽车将越来越多,是否需要未雨绸缪,提前完善其交通设施,优化其交通组织方案?
或许是因为“无车日”禁行未能解决一些根本问题,反倒给局部添堵,今年一些城市比如上海不专门设置“禁行区”,而是以一系列宣传活动倡议市民低碳出行。这一举措不论好否,至少是吸取了以往“无车日”的一些经验教训。但对于“无车日”的解剖,绝不应仅止于此。它虽只短短一天,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只要细加梳理,从中可挖掘出很多有用的标本式素材。只有深入每一个细节,对这些素材充分进行研究、消化,则“无车日”不仅仅只是个躯壳,它能让我们吸收营养、生发启迪,从根本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长远的、直接的影响。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袁云才
编辑: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