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永州交通扶贫工作强力推进成效显著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吕定禄 黄辉 编辑:盛学运 2017-08-01 15:21:56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永州站7月31日讯(通讯员 吕定禄 黄辉)全面奔小康,关键在农村;农村奔小康,基础在交通。作为欠发达地区,永州市扶贫任务十分艰巨,交通运输部门的担子更重。从2006年以来,永州市委、市政府就将农村公路建设纳入年度“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完善农村公路路网结构,10多年以来农村公路共投入资金82.88亿元,为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别是贫困山区的脱贫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我们不能输、更输不起的战斗,永州市交通运输部门坚定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秉承着“交通先行”的理念,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感,苦干加巧干,措施得力,强力推进,成效明显。

  夯实了农村公路交通设施基础

  农村公路是广大农村地区重要的基础设施,直接服务于“三农”,对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安全和便捷出行,发家致富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6年,零陵区凼底乡桴江村与菱角塘镇克勤村的3.5公里的连通公路实现竣工通车;桴江村牛郎岭桥和泥头口桥两座公路桥梁开工建设,预计2017年底完工,届时有望结束沿线300余村民几百年来世世代代肩挑背扛、手工徒步的历史;双牌县五星岭乡大兴江村共筹集修路资金270余万元,修建了6.06公里通村公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难、运输难的问题。路修通了,老百姓在村内村外和公路两旁,都种下了百香果、杨梅树、黄栀子等农业经济作物,脱贫致富信心倍增。

  据统计,2006年至2016年的期间,永州共投入82.88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把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致富路、脱贫路、幸福路铺到家门、修到地头、通到村口,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当好“开路先锋”。十多年间,我市共完成通乡公路改造1451公里,新增45个乡镇和66个办事处通水泥路面;完成通畅工程15707.5公里,新增3952个行政村通水泥路,行政村通畅率达到100%;完成通达工程3301.5公里,新增通公路行政村910个,通达率100%;完成农村公路安保工程125个,实施处治里程1388.3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危桥改造579座/16909.5延米;完成渡改桥工程46座/9779延米。

  带动了农村特色产业不断发展

  路一畅,百业旺。一些当地特色产业,因路而起,且因路而兴,涌现了一大批名气渐涨的土特产品牌,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非农化趋势日益明显,促进了当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祁阳县文明铺镇新塘角村原是一个贫困人口达299人,人均年纯收入水平在2100元的贫困村。近两年,市、县交通运输部门共投入约230万元,修建了3.4公路通村公路和2.2公里产业园区道路。

  巢已筑好,引来了金凤凰。村民以土地入股组建祁阳县新塘角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与有成熟种植技术、管理经验和较稳定销售渠道的祁阳县天之龙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发展槟榔芋、香姜等特色种植产业。据市场分析,预计该产业项目可为贫困户人均增加纯收入2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0万元以上。2017年底,新塘角村有望实现脱贫摘帽。

  这种“交通+特色产业”的扶贫模式,不只是“输血”救急,更是“造血”新生,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在实施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完善交通运输网络,解决好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推进产业扶贫,启动内生动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发展稳定增加收入,真正实现“路通是福,路通即富”。

  促进了农村生态旅游日益繁荣

  在精准扶贫的政策引导下,一些拥有良好自然环境和独特人文环境的农村山庄,因为交通条件的改善,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把农产品变成了旅游产品,农家院变成旅游设施,让绿水青山变成了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零陵区何仙姑村地处何仙观山区,全村总人口826人,有水田542亩,人平不足0.65亩,2013年人均纯收入不到2000元,是全省有名的贫困村。自启动精准扶贫以来,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行路难”入手,2015年,交通运输部门投入98.8万元,完成了村里3.5公里通村组公路。2016年投资近近150万元,对进村的6.5公里主干道路进行了提质改造,以更好地适应当地日益兴起的乡村旅游发展。2017年,市、区交通运输部门正在积极争取,计划按二级公路标准新建一条长5公里的旅游公路,将终点延伸至何仙姑村。

  路通了,贫困群众脱贫心切。在精准扶贫的政策扶持下,何仙姑村通过土地租金、项目务工收入、景观门票分成收入、带动农民开办农家乐等旅游经济直接增加村民收入,可促进农民年均增收达4000元以上。何仙姑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模式,已成为了全市“交通+生态旅游”的生动样本。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交通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