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千里江陵一日还”
今有高铁动车组实现“瞬移”梦想
先进的中国高铁
现在已经领跑世界
截至2021年6月底
我国高铁已累计安全运行92.8亿公里
相当于绕地球23.2万圈
安全运送旅客141.2亿人次
是世界公认最安全的高铁
今天,小新带大家一起来看
中国高铁,到底为什么这么安全?
先来看一组数据
2008—2020年
中国高铁平均每100公里的故障率比境外高铁低82%
每100万公里的故障率低于0.43件
显著低于常规的通行标准(2件/百万公里)
在这样的数据支撑下
“中国高铁上挑战立硬币”的名场面应运而生
那么高铁究竟是如何守护我们的安全呢?
这就要说到高速列车安全系统
高速列车安全系统包括
“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
被动安全聚焦外部性安全隐患
就是
他突然袭击我,偷袭,啪一个右鞭腿
但是由于“内功”强劲,并没有受到伤害
被动安全包括
碰撞安全
结构安全
防火、防冰雪技术等领域
主动安全聚焦设备运营状态
就是
他突然袭击我,啪一个左正蹬
通过对对方动作的预判和自身反应力闪开了
主动安全包括
全息化智能感知
快速辨识
风险评估
预警和应急处理
一
被动安全
1.碰撞安全
大家知道,俺们东北那嘎达
多瞅一眼都有可能发生“碰撞”
在长春
中国中车碰撞试验台
进行了世界首次模拟真实场景下
被动安全碰撞试验
成功验证了我国自主研发
高速动车组碰撞吸能系统的安全有效性
标志着我国轨道客车被动安全技术研究
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在青岛创造的时速76公里实车车辆级对撞
创造了碰撞速度的世界纪录
列车内的司乘空间竟然能够做到毫发无损
在复兴号前面长长的“鼻子”里
有这样一套前端防护系统:
排障器、车钩、防爬器、主吸能结构
防护系统像一块大海绵
能在发生碰撞时吸能
急剧降低碰撞的能量
从而保证乘车人的安全
排障器
排障器,号称动车组的“双下巴”
当遇到小的障碍物
排障器会将铁轨上小而低的障碍清除
而遇到大的障碍物撞击
就需要依靠高速列车完整的吸能系统
在列车碰撞过程中
通过将吸能单元破坏吸收冲击动能
保证列车既不会发生脱轨
也不会发生爬车
首当其冲的是车钩
岁月静好时
它负责手拉手,往前走
车钩自身有很好的缓冲能力
用于平衡车体间的作用力
撞击时,车钩的压溃管皮肤还会化身防弹衣
通过塑性变形来吸能碰撞动能
防爬器和主吸能结构
随后防爬器和主吸能结构上场
防爬器拥有啮合齿
可以狠狠地咬住碰撞车辆
防止车辆上爬到车身上
主吸能结构拥有类似于自然界蜂窝六边形多孔材料
蜂窝铝
六边形拥有相对稳定的结构
在大自然中非常常见
所以
蜂窝铝
就拥有了质量轻、强度高、消音和隔振性能好等特性
同时,由于其压缩过程中特殊的变形模
就拥有很好的吸能作用
下面来看撞击过程吧
2.结构安全
当然,碰撞不仅拼肌肉还要拼骨架
一跑就拉胯,一撞就散架可不行
为此,我国专门制定了
高速列车关键部件强度评估理论方法
先后开发完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CR400“复兴号”系列动车组
新型大断面、轻量化车体
和转向架构架等关键结构
3.防火、防冰雪技术
为了能在突发性碰撞
火灾等事故情况下
保证乘客的人身安全
“复兴号”在车体材料上
不仅强调“轻量化”
更强调了“防火、阻燃”等特殊性能
在高强度、轻量化
铝合金车体的基础上
“复兴号”在车体局部结构件中
使用了更轻、阻燃性更强的
碳纤维复合材料
即便遇到灼烤也不会燃烧
也不释放出对人体有害的烟雾
同时,动车组车体
通过采用密封防雪结构
低温防冻、冷凝水防治等措施
解决了在冰系魔法持续输出下
运行的防寒保暖
转向架积雪、关键部件冻结等难题
二
主动安全
作为一个安全合格的大国重器
光有健硕的身板还不够
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修炼自身的“安全大脑”
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
如何能主动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随时体检!
“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平台
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
5G通信等先进技术
通过动车组转向架、牵引、制动等
关键部位的1600多个传感器
24小时监测动车组的健康状况
犹如人体的神经系统
源源不断地将列车运行数据指标
传给后台的“动车大脑”
“动车大脑”再进行深度思考和全景分析
对动车组的“健康状态”
进行动态、科学地掌握
“身体指标”一目了然
▲中车长客大数据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平台
安全行车
“复兴号”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配置了
拥有5G超视距的“二娃”
实时传输识别列车运行前方线路情况同时,配置车载地震预警系统
可自动触发停车
保证行车安全
中国高铁通过近20年的发展,可谓是安全buff叠满
它守护的不仅仅是你我出行的安全
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感动
来源:“国资小新”公众号
编辑:文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