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县按照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红网时刻记者 李海波 通讯员 刘家均 芷江报道
宽畅平坦的水泥路通村到组,道路两旁的粉荷碧叶亭亭玉立,明亮洁净的农家小院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盛夏时节,驾车行驶在芷江县的乡道上,仿若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徐徐展现在眼前。
近年来,芷江县按照“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要求,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目前,全县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933.9公里。
不断扩大的农村路网,不断提质的农村道路,串联起大大小小的村落,构建起内畅外联的大格局,有效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全县广大农村地区的脱贫路、致富路、幸福路。
整村推进 助力脱贫攻坚
芷江山高谷深,农村边远贫困山区交通极为不便,行路难、上学难、货物进出难,成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老大难”。位于芷江县城北部的小渔溪村曾经就处于这种窘境。
小渔溪村地处山区,辖区内溪谷较多,大部分村民通行都需经过砂石道路或涉溪水才能进入村组干道。
交通基础设施的滞后与薄弱严重制约了该村经济发展,种养业成不了规模,农产品销售不畅,当地农民大多是“养猪为过年,养鸡鸭买油盐”。
全村721户139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6户375人。2015年,该村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被列为重点贫困村。
要想富,先修路。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2016年以来,小渔溪村抢抓全县全面实施整村推进村组道路建设和提质改造工程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全力配合县扶贫开发公司和县交通运输局实施村组道路和提质改造工程建设。
通过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和提质改造工程建设,至2018年底,全村共完成道路硬化26.13公里。
“道路通畅了,山区群众出行难和高山葡萄运输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山里土货变‘银子’,致富路上也有了奔头。”小渔溪村党支部书记杨长期介绍,至2018年底,小渔溪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全村实现整体脱贫出列。
芷江县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英介绍,近年来,芷江县抢抓武陵山集中连片脱贫攻坚扶持县的机遇,按照“政府主导,主体主责,资源整合,规范运作,分项实施,整村推进”的总体原则,大力实施农村公路提质改造以及“边界路”“断头路”、旅游路、自然村通水泥路等建设。
2016年至2018年,芷江县对全县95个贫困村、202个非贫困村(原建制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路建设,实施总里程达1600余公里。
“全县围绕扶贫攻坚,打通断头路、建好产业路、修通致富路。”王英介绍,截至目前,全县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933.9公里,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100%,组级道路通畅率达85%,形成了以芷江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村为网点,遍布农村、连接城乡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为全县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的交通保障。
内畅外联 路通百业兴
道路通,百业兴。通畅的道路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客商们纷纷上门收购农副产品,农村群众不再担心产品滞销问题。
高冲村曾是芷江县重点贫困村。柑桔产业是该村的特色产业,但由于交通不畅,柑桔难以外销。
转机出现在2016年,“四好农村路”建设的触角延伸到了这个村子,这里的柑桔终于迎来了走出大山的机会。
一条条扶贫路、产业路修到了田间山头,农村群众不再担心产品滞销问题。
高冲村柑桔种植大户宋恩刚指着自家果园告诉记者,交通方便了,收入比以前多了不少。
“以前每到柑桔收获的季节,因路不好,运输成本太高,没有人愿意来收购,只能自己开着拖拉机镇上去卖。遇上天气不好的时候,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柑橘烂在树上。”说起以前种柑橘时的经历,高冲村钟家塘组柑桔种植大户宋恩刚感慨道。
而现在的高冲村,一条条扶贫路、产业路不仅修到村民家门口,还直接通达田间山头。
“路修得好,柑桔就不愁销路了。每到柑桔成熟的季节,就有人来收购,车子直接开到果园,从枝头摘下的柑桔直接就被拉走,根本不用担心运不出去。运输成本降低,销量提高,现在的收入比以前多了不少。”聊到现状,宋恩刚脸上浮出笑意。
曾经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芷江县三道坑镇,也享受到了“四好农村路”建设带来的利好。
因“四好农村路”的推动作用,该镇358户农户参与种植羊肚菌600亩,年产值达2100万元;增加110亩蓝莓,每亩实现初产160斤,实现产值44万元,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绿壳鸡蛋、玉针香高级优质稻远销上海、北京等地。
此外,“四好农村路”建设还带动了该镇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全镇有休闲山庄、农家乐、乡村酒店63家,吸纳就业人员511人,其中贫困人口31户107人,2018年全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83%。
和三道坑镇一样,“四好农村路”为芷江县广大农村地区聚集了人气、财气,为农村地区经济产业发展注入活力,成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致富路”。
管养齐抓 铺就山区幸福新图景
日益通畅的农村公路让产业发展起来,村民生活也跟着“美”起来。
家住小渔溪村庙边组的张明勇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父母均身患残疾,一家6口全靠他和妻子的微薄收入。
“我家住在山顶,原来的泥土路又窄又陡,一到下雨,路面湿滑,根本无法通行,更别说开车了。就算有农产品,也不好卖。”
近年来小渔溪村对村道进行了硬化,路修好后,张明勇养的几十只羊,再也不愁卖了。他还买了一台变型拖拉机,专门跑运输。不仅如此,村里还根据他家的特殊情况,给他安排了扶贫特岗,利用闲余时间进行农村公路的养护保洁。
“现在路都修好了,再也不怕下雨了。村里给我安排的扶贫特岗,让我能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每月还有额外的800元收入。路好了,挣钱更容易了,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了,现在家里还建了新房子。”张明勇高兴地说。
为建好“四好农村路”,芷江坚持建管并重,将爱路护路写进村规民约,在各乡镇设立交通管理站,建立起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督员、村有护路员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形成事业人员专职养护、企业公司合同养护、村民个体承包管养与临时性涉路工程托管养护模式。同时创设扶贫特岗,实现公路养护全覆盖的同时助力脱贫攻坚。
此外,依托日益完善的交通路网,芷江县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与城市一样的便利。
如今,在芷江县广大农村地区,一条条旅游路通往三道坑、百瀑峡、茅丛河漂流等景点,生态旅游吸引八方游客;一条条扶贫路、产业路通到柑橘、高山葡萄、油茶、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园,带动农村经济产业发展;农村公路变得“畅、洁、绿、安、美”,百姓出行“抬脚有公交”正在逐步实现。“四好农村路”让芷江县农村更强、农民更富、乡村更美,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路”。
来源:红网
作者:李海波 刘家均
编辑:陈珏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