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人员操控,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能根据不同场景自主完成转弯、避让、加速、超车等动作,你能在车上睡觉休息或者看书学习,不用担心会发生交通事故。到了目的地,车门还会自动打开,语音提示你下车。随着一项项核心技术的成功研发,这样一个炫酷的场景,正在加速驶入现实。
作为我国著名车载传感器厂商,长沙高新区企业湖南华诺星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诺星空”)就在为圆这个梦不懈努力,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研发并实现量产的毫米波雷达已畅销海内外。当然,毫米波雷达装在汽车上还只能算有了“眼睛”,帮助汽车自动识别障碍物、判断是否偏离车道等。而要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汽车还需有一个能主动思考、随机应变的“智慧大脑”。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李德毅合作,研制智能驾驶脑并实现产业化,是华诺星空院士专家工作站的重要工作之一。近日,记者走进华诺星空院士专家工作站,了解“智能驾驶脑”的奥秘。
给汽车装上“眼睛”
智能传感器量产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在汽车自动驾驶发展过程中,智能传感器是具有高技术难度的核心器件,一度被国外垄断。
华诺星空副总经理衣晓飞博士介绍,用在汽车上的传感器主要有三类: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由实验室研究开始走向实用,中国急需攻克核心技术及产业化难关。
经过科研,华诺星空近年来推出了毫米波雷达等多款国内领先产品。“我们的毫米波雷达2016年对外销售,对环境的适应性非常强,有穿透烟雾、灰尘的能力,装在汽车上相当于装上了眼睛,它能针对外界的‘刺激’作出预警,如防撞预警、变道辅助等。”衣晓飞告诉记者,相比激光雷达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成本,毫米波雷达的成本可以降到批量装车,在几百元到一两千元,不仅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还卖到了全球十多个国家。
正是拥有了核心技术,今年6月开放的湖南湘江新区智能系统测试区,华诺星空作为技术顾问参与了建设全过程,包括从策划到场景设置到关键技术细节上的把握。衣晓飞对未来充满信心,“国内企业缺的只是奋斗时间,未来我们肯定能出头。”
研制汽车“智慧大脑”
推动智能驾驶实现高度自动化
自动驾驶近几年非常火热,衣晓飞告诉记者,在现实生活场景中,自动驾驶汽车要应对的情况非常复杂,除了“眼睛”,还需要有随机应变、主动处理突发情况的“大脑”。
作为我国指挥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专家,李德毅院士近年来致力于不确定性人工智能及智能驾驶技术研究,并率先提出“驾驶脑”的概念。衣晓飞介绍,公司与李院士目前合作的项目主要有两大块:智能驾驶脑研制及产业化项目、标准化地面无人平台研制项目。
智能驾驶脑是什么?“它是中控器,相当于电脑上的主机板。传感器将收集到的外界信息上传后,智能驾驶脑做出分析和判断,从而确定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到底是转弯还是避让、加速还是超车。”衣晓飞介绍,公司跟院士团队主要是产业链上的长期战略合作,项目目前已进展到样机阶段。按照智能驾驶的5级划分,华诺星空未来的目标是跟李院士一起做L4级的智能驾驶,即高度自动化,基本上不需要人去干预,为长沙的汽车智能制造争得一席之地。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徐运源 杨迪君 朱世超
编辑:陈珏 实习编辑 曾拥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