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谢立新:弘扬工匠精神 铸造中国“圆月亮”

来源:人民网 编辑:盛学运 2016-09-05 17:23:18
时刻新闻
—分享—

  “十二五”期间,湖南建成通车高速公路43条3267公里,是此前17年通车总里程2386公里的1.4倍;目前全省通车总里程5653公里,全国排名从“十一五”末的第16位跃升至第6位,“五纵六横”湖南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全省114个县市全部通高速,规划中25个出省通道打通24个,进入高速大省行列。

  其中,吉茶高速矮寨大桥创4个世界第一,此桥与汝郴文明特大桥、长湘高速、常吉高速分别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中国公路学会‘两型’科技示范工程一等奖”、“第13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十二五”共取得工程建设科技研究创新国家级奖20项。

  这是新华出版社新近出版的12卷本140万字的《筑梦潇湘看高速》丛书中的最引人注目的一组数字。宋祖科主编的《筑梦潇湘看高速》,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全景式反映“十二五”湖南高速公路发展业绩,同时,它也对湖南高速承前启后,创造公路养护“国检”全国第6名,打造“智慧高速”创ETC不停车系统用户全国第三等佳绩,进行了基础性和预见性的笔墨铺垫。湖南省副省长张剑飞为该丛书作序,说它“是高速公路行业文化、职业精神的提炼和升华,是对高速时代、高速文明的传播与呼唤,更是‘三严三实’方法论在高速公路的集中反映”。丛书出版后在业界和媒体引起良好反响。新华网、中国网、中国交通报等称之为“全国首部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文化丛书”。

  高速公路短板倒逼“工匠精神”

  湖南虽处内陆通海隅、岭表接中原的要衢,先民在新石器中晚期就“刳木为舟,剡木为楫”。随后,祖先们以勤劳和智慧,不仅打造了湘绣、长沙铜官窑、捞刀河刀剪等传统“匠艺”,而且修建了先秦湘粤古道、秦代郴州万寿桥、东汉华容古道、南宋岳州三眼桥、明代安化茶马古道等路桥工程,这些工程历经千年沧桑,巍然挺立。但是,长期以来,湖南交通落后的状况还是没有变,1993年才开工首条高速公路,2007年底湖南高速通车里程才突破1000公里,居中部6省之末。千百年里,山岭沟壑,阻隔了域内外文明的传播互动,羊肠小道上的老牛拉车,沉陷于连年的兵荒马乱。交通严重制约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影响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国家战略。

  而湖南又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0%。2008年初的湖南大冰灾,以及接踵而至的世界金融危机,更加催醒了湖南发展交通特别是发展高速公路之梦。省委省政府将高速公路建设规划,由3500公里调整到7000公里。

  正当湖南这个全国最大的高速公路工地紧锣密鼓之时,2011年春开始的银根紧缩,是年夏发生的湖南高速系列腐败案,更加暴露了湖南高速党风廉政建设短板,犹如给项目大建设猛击一记闷棍。

  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党委清醒地认识到:湖南高速解困只有两把钥匙,一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刮骨疗毒;一是砥砺奋进,攻坚克难。高速公路建设是系统性科技性强的工程,施工建设容不得半点懈怠,越是形势艰难,越要作风扎实,强力推进;越是开工项目多、建设里程长,越是不能忽视质量安全,要以吃得苦、耐得劳、霸得蛮的坚韧,继承和发扬祖先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造经得起科学和时间检验的优质工程。

  “工匠精神”成就克难攻坚、科技创新

  湖南层峦叠嶂,山势巍峨,河湖纵横,高速公路越往西部、南部延伸,桥隧比例越高,要想精雕细刻出一流的高速公路质量安全,谈何容易。

  譬如炎汝高速洣水特大桥。该桥坐落于罗霄山脉深处,全长541米,主跨180米,一桥连二隧,海拔高达712米,为湖南之最,全国第二;桥面距谷底230米,为全省第二;桥距两岸地势险峻,表层松散,稳定性极差;气候多变,平均年降雨200天以上,施工难度极大。

  怎么办?《筑梦潇湘看高速——炎汝高速建设纪实卷》记载,炎汝建设公司领导一次次来到洣水大桥现场察看,分析,与施工单位中铁十二局二公司共同研究对策。他们在洣水河上空架设悬索和悬索(缆)吊,开通空中运输通道。说的容易做的难,跨洣水河的悬索(缆)采用2根长710米直径为60厘米的钢索,钢索加上吊车及材料重量达59.3吨,施工人员在炎陵侧锚碇基础,采用2根直径1.5米、长10米的钢筋混泥土桩;汝城侧采用岩锚即锚在山体内,采用4组7根直径为75.24厘米的高强低松驰钢绞线铺锚固,深度45米,并在3号桥墩边搭起一个材料中转平台,在山坡上立起100层楼高的铁塔起重吊。

  由此,领先吊车的升降滑动,将洣水河两岸的钢材、模板、混凝土等材料和施工机械,通过空中一一运送到施工点。跨洣水河悬索(缆)吊不仅挑战了人类施工极限,而且创造了我国桥梁建设的辉煌,其710米的跨度居全国第二,而270米的起吊高度却刷新了目前国内悬索(缆)吊的起吊记录。这不仅是工程质量的保证,更是对施工安全的极大考验。

  《筑梦潇湘看高速》丛书系统描写了近年来全省高速公路项目,特别是炎汝、张花、凤大、石华、怀通、洞新、潭市互通、长沙绕城、垄茶、溆怀等10个项目的施工质量安全工作过程。字里行间闪烁着“质量为先”“安全第一”的建设理念。在全省四五十个项目工地,随处可见《工地建设标准化指南》、《施工标准化指南》、《施工安全工作指南》等等“百科全书”,湖南高速全面推行施工“四个标准化”和“三集中”,推行沥青混凝土拌和站管控一体化、预应力智能张拉和预应力管道注浆智能控制、钢筋间距与保护厚度控制工艺。加强原材料质量管控。紧扣项目重点工程、重点部位,关键工艺、关键人的管理。加大质量通病和安全隐患风险排查处治力度。

  与此同时,湖南高速全面实行“平安工地”建设常态化,开展达标考核工作,深入推行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落实项目负责人带班生产和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制度。持续开展施工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突出加强对架桥机、高空作业等七项施工作业安全关键控制点的管控。加强对民爆物品的管理,着力提高一线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

  在工程建设和公路养护中,湖南高速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新工业、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带头研发了预应力智能张拉、智能注浆新技术、新产品,在全国推广应用。合作研发改性沥青中SBS含量的检测方法和技术。引入定位芯片、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应用到施工建设中,提升了项目建设管理能力和水平。开发了钢筋胎膜整体绑扎吊装、内横整体抽拔、水箱梁预制整体移动模板一次成型、桥梁护栏整体模板现浇、植被土集中堆放、水沟与利用植被土进行边坡防护同步施工、计算机云管理平台等多项新技术。

  《筑梦潇湘看高速—媒体聚焦高速时代卷》对湘西吉茶高速矮寨特大桥建设过程进行了现场报道。矮寨特大桥施工面临五大挑战:主跨1176米,是世界上最大跨度的跨峡谷桥梁;桥面距谷底355米,高度远超吊装设备适用范围;运输条件极为不便;两岸悬崖峭立,施工场地狭小;峡谷风场复杂、浓雾、雷暴天气频繁——所有传统的施工法都行不通。因此,省交通运输厅、省高管局组织业主、施工、设计、监理单位进行深入调研,结合桥梁顶推工艺,发明了“轨索滑移法”。采用此法施工,矮寨大桥全桥69个节段、总长1000.5米加劲梁架设任务,仅2.5个月就完成了,缩短10多个月,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24亿元。轨索滑移法成为我国三十年来,桥梁技术领域具有“中国首创”意义的两大原始创新性成果之一。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兴致勃勃地考察了矮寨特大桥,他说,谁说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这就是中国人自己的“圆月亮”。

  《筑梦潇湘看高速》丛书的作者大多是省内著名作家,他们深入工地采访,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在每个项目工地,都有省交通运输厅、省高速公路管理局要求的质量安全“规定动作”,也有根据项目实际实施的“自选动作”。

  在长沙绕城高速工地,作家看到所有分部分项工程重点部位、隐蔽部位的施工,都被针孔摄像头全程监控。

  在凤大高速把总湾特大桥工地,作家看到业主、施工、监理人员创造性地实施了地下暗河中的灌桩柱孔孔底清渣方法及掏渣桶和次送清渣系统,成功解决了地下暗河成桩的技术难题。此项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

  在石华高速工地,作家看到该项目地处洞庭湖区,针对软基多、桩基长、路基填土短缺等难题,石华公司牵头设计出移山填路、改坡造田、挖山造塘的施工方案,把高速公路的取土需求和沿线水利建设结合起来,不仅得到了就近取土的便利,而且为群众改造了山塘,解决了取水困难。

  在潭市互通项目工地,作家看到了项目实行“首件工程认可制”和“工程质量预警制”。施工工序环环紧扣,绝不松懈,不仅保证了质量,而且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沿线众多的自然人文名胜。

  绿树婆娑,绿草茵茵,花香四溢。车行湖南高速,犹如置身绿色海洋。

  湖南湘资沅醴,支流密布柔绕,但在烈日炎炎,风霜雨雪,或汛期猛涨下,柔美顿失。在江河上架桥,围堰、挖孔、灌桩、吊装、架梁、铺设……,道道工序,全天候展示了施工人员与高空危难斗,与高温酷暑斗,与朔风冰雪斗,与滚滚洪流斗的顽强经历,也展示了质量安全严防死守的过程。衡桂、桂武、道贺、宁道、吉怀、怀通、通平、大浏、浏醴、郴宁……近年来,湖南高速建成几千座桥隧、通涵构造物,谁知道这龙腾千姿、跨江过山、阵容壮观的背后,湖南高速人对数以十万计的桥桩、梁板及其各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都是以毫米计算啊!

  创新出智慧,攻坚出奇迹。张花高速澧水特大悬索桥是全省第二座特大悬索桥,在技术创新方面创下了3项国内第一和2项省内第一;全省第一大悬索桥吉茶高速矮寨大桥创造了4个世界第一,关键技术研究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汝郴高速文明特大桥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长湘高速“两型”科技示范工程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常吉高速获第13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优奖。“十二五”期间湖南高速共取得各类科研创新奖项58项,其中国家级奖20项。

  “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部几乎每年都要组织专家对湖南高速在建项目进行质量安全督查。他们一致评价说:湖南高速公路建设质量安全处于可控状态,是可以放心的。

  全方位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数字烘托出“为民工程”

  贯穿在《筑梦潇湘看高速》丛书中还有几组数字引人注目。

  依法治理收费环境成效显著。5年多来,湖南高速共查获各类逃费案件46773起,追缴通行费3199万元,抓获和处理各类逃费犯罪嫌疑人1483人。

  依法妥善处理违法建筑物,违法设置非公路标志等行为2108起,办理路损案件9.8万起,为国家路产挽回经济损失2.51亿元。救援故障车91562台次,救援交通事故63215台次。超载30台以上车辆下降到0.25%,超载100台以上的仅为0.004%。

  ETC推广突飞猛进。ETC用户从2013年10月不到1万户猛增到现在的212万户,安装ETC车载装置(OPU)用户数量跃居到全国第三位,共建成781条ETC车道,实现主线收费站100名覆盖和有界收费站ETC车道两进两出。因此,交通运输部杨传堂部长批示给予高度肯定。

  持续开展高速公路服务区专项整治,专门制定服务技术标准和管理服务规范。花垣、长沙等5对服务区获评2015年“全国最佳示范服务区。”

  建设多渠道、多层次高速公路出行总发布系统,5年来共采集路况信息7781起,交通运输部、厅、局官方网站及短信平台、94528和12328客户服务热线、官方微博微信报送路况信息140万条。

  尤其令人兴奋的是,路域环境治理和养护管理出现历史的跨越,各项养护总体目标全面达到或超过考核目标,“国检”成绩由“十一五”的下游进入第6位。十二五共完成5个项目446公里高速公路大修,探索和形成了“短、平、快”的“湖南大修模式”。道路MQI、PQI、PCI、ROI等四项指标连续五年均在90分以上,好路率达95%以上,全面打造了“畅、安、舒、美”的出行环境,成为湖南一张新“名片”。2015年11月,“国检”组对湖南高速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五年一次的“国检”堪称中国公路领域的“奥林匹克”。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的背后,是“十二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省交通运输厅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湖南高速人不屈不挠,坚韧不拔,苦干实干巧干取得的突出业绩。项目建设、收费、路政、养护、服务区管理、公正执法、文明创建、廉政建设;抗洪抢险,抗冰保畅,交通扶贫,支工助学……这一项项工作,一个个岗位,犹如一块块砖瓦卵石,相互支撑卯榫,无缝链接,共同堆砌成巍立于三湘大地的高速公路“为民工程”。同时,也标志着湖南高速正昂首阔步,着手从“高速大省”迈向“高速强省”。

  跨越脚踏实地,奋斗未有穷期。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让人们在空间距离上实现了古人“天涯若比邻”的梦想。这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越来越多、越来越体现科技环保水平,越来越“有温度”的高速公路的摆阵延伸,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掀开了崭新一页。展望“十三五”,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围绕建设“四个交通”,建设“品牌工程”和“人民满意交通”工作目标,发扬成绩,进一步整顿作风,补足短板,改革创新,稳步发展,从而使《筑梦潇湘看高速》丛书的“续卷”谱写得更丰厚,更壮美。

  (作者谢立新系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

来源:人民网

编辑:盛学运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交通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