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涵
春节虽然未到,但随着春运大幕的开启,想必很多人的内心都已调到了过年的节奏。近日,就有很多关于“回家”的图片和公益广告开始露脸。昨天,春运大幕正式拉开,网上已如过年般热闹。种种画面,都在诠释一个主题:世界再大,也要回家。
毫无疑问,在这个时间,“回家”这个词能够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它能让异乡客忍受归途中出现的任何辛苦,它能让媒体开启集中报道模式,它能刷新人口迁徙的世界纪录。“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中国不是一句空话。
中国人为什么会在这个点集体回家?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很多很多的时间,才能形成一点点历史;很多很多的历史,才能产生一点点文化;很多很多的文化,才能培养一点点传统;很多很多的传统才能造就一个国度的特有文明。在中国,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它不仅有历史,不仅是传统,更是中华文明一个独特的象征符号。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而在熟人社会,如果春运是归途,那么春节就是纽带,就是集结号。可以说,春节的文化内涵已经化入中国人的骨子里。
而“回家”也总与“票”有关。回家过年,吃饺子;要吃饺子,先买票,这样的剧情我们也早已再熟悉不过。人们在购票这件事上,也回到了最基本的需求标准。很多人所处的现状是:哪怕就是站着、挤着,也要弄张票。可即便如此,也还是会有不少人在因为买不到票而焦虑。
要过年了,我们常常会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新年本来该预示万象更新,但“票”却是一个老问题,它每年也会按时来。因为短时间内集中购票,需求太刚性,供不应求,再加上“黄牛”搅局,很多人买不到那张中意的票。但这个问题从根上讲,还是一个经济问题。买票回家是因为外出工作,而外出工作,源于区域发展不平衡。近些年很多人将高铁视为解题利器,当高铁建成,人们纷纷点赞。但从目前的购票情况来看,高铁也只能勉强治标。所以,均衡发展才能真正解春运之困。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敬一涵
编辑: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