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伟表示,在交通运输部的坚强领导下,救捞体制改革十年来,交通救捞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能力得到质的增强,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取得了辉煌业绩,赢得人民群众和国内外同仁的广泛赞誉,被称为党和政府构筑在海上的“德政工程”。救捞体制改革十年来取得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积极稳妥实施了救捞体制改革。2003年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交通部会同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等六个部委共同印发了《交通部救助打捞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方案》重新组建结构,由交通部救捞局统一领导和管理的北海、东海、南海3个救助局和北海第一、东海第一、东海第二、南海第一4个救助飞行队。主要承担人民救助、财产救助、环境救助三大职责,经费来源由国家财政统一划拨。上海、烟台、广州3个打捞局主要承担国家赋予的环境财产救助和抢险打捞等项职责,经费来源实行自收自支。
二是坚定不移地履行救助打捞职责。十年来,共出动救捞力量11929次,执行应急救助抢险任务8785起,成功救助遇险人员34030名,成功救助遇险船舶1873艘,获救财产价值达842.1亿元。平均每天约救助10名遇险者,平均每两天成功救助1艘遇险船舶,平均每天获救的直接财产价值约2300万元。我们还圆满完成了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抢险救灾等项任务。如“神舟”飞船发射海上应急救援保障,赴汶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赴广东、广西、辽宁抗洪救灾,实施陆岛、陆路、公路、铁路、民航突发事件救援等。
三是全力打造“三精两关键”的专业救捞队伍。按照我部党组确立的“建设一支人员精干、装备精良、技术精湛、在关键时刻能起关键作用的国家专业救捞队伍”。
四是全力推进国家规划的实施。2007年4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划》。截至2012年底我们共建造和购置了百余艘大中型技术先进、功能齐备的新型救捞船舶和12架大中型救助直升机,有力增强了救捞系统高海况条件下应急救助和抢险打捞能力。
五是救捞科技研发取得了重大突破。先后攻克了200米和300米饱和潜水成套技术,这与蛟龙号深潜器一样对我国向深海进军、从海洋取宝具有里程碑意义。
六是立体救助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救助飞行队伍从零做起,稳步推进。目前,4个飞行队飞行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00多人,自有大中型救助直升机12架、租用救助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4架,在沿海设置了11个飞行基地和多个飞行起降点,构建起一道较为完备的海陆空立体救助防线,自2003年第一次执行救助任务至今,累计实施救助飞行4594架次,执行救助任务2040余起,救助遇险人员2700余名,在应急救助和抢险救灾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七是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交通救捞文化建设。践行建设一支精干实用的国家专业应急救助抢险打捞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的救捞愿景,大力弘扬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发扬光大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救捞作风,积极构建交通救捞核心价值体系,不断积聚交通救捞建设发展的正能量。十年来,共涌现出全国文明单位3个、全国劳模4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6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5个、全国性先进单位35个。
八是探索实践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交通救捞发展之路。实施了“关口前移、站点加密、动态待命、随时出击”的新的动态待命值班制度,狠抓“救助队伍、打捞队伍、飞行队伍”三位一体的队伍建设,认真履行“人命救助、环境救助、财产救助”三位一体的救助职责,充分发挥“空中立体救助、水面快速反应、水下抢险打捞”三位一体的综合功能,在交通救捞实践中进一步夯实了三个“三位一体”的救捞格局,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交通救捞发展之路。
同时,潘伟指出,总结十年来救捞事业的建设发展规律,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在积极推进救捞事业科学发展的实践中,积累了五方面的宝贵经验。
一是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优质快速高效地履行救捞职责,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三位一体”的独具特色的中国救捞发展之路,不遗余力地增强救捞实力,为建设海洋强国多作贡献。三是必须坚持以“三精两关键”为目标,努力打造精干实用的国家专业救捞队伍,为创建“平安交通”不懈努力。四是必须加强战略管理,做好顶层设计,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开创救捞事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新局面。五是必须大力推进救捞文化建设,大力弘扬救捞精神,不断增强救捞发展软实力。
来源:人民网
编辑:盛学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