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暴打女司机事件实缺常识归位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文峰 编辑:谢娟 2015-05-06 09:12:59
时刻新闻
—分享—
  长沙晚报评论员 文峰
  
  日前,四川成都发生女司机惨遭男司机暴打事件。司机张某称,卢女士的车子在行驶过程中突然变道,使他车内的孩子受到惊吓。因气不过,他随后一路尾随,逼停女司机卢某,将其从驾驶室内暴力拉下车并拳打脚踢。就此,不少网友为暴打该女司机的行为叫好。(详见本报今日A5版报道)
  
  打人致伤虽然并非小事,但按照新闻传播规律,这类事件却一般不会成为持续热议的话题。然而,这个事件却很特殊,它似乎点燃了舆论的共鸣情绪,所以在舆论圈里陡然升级,形成了蝴蝶效应。
  
  所谓情绪共鸣大约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遇到过车辆随意变道这样的行为,并且大多数人对这种行为无可奈何。也正是因为无奈成了常态,人们对随意变道的行为才愈发诟病不止。也许正是因为情绪找不到最佳发泄口,加之此次事件一开始并未全貌呈现,才使得被殴女子在舆论场里不仅未获同情,反而成了不少网友下意识吐槽乃至辱骂的对象。从网友评论来看,似乎这个事件里的是非已被颠倒,常识突然间被稀释。
  
  其实,“无论如何,打人不对”是一个简单的是非判断。任何蛮横而不讲法的惩恶,只会增添社会戾气,妨碍公序良俗,这一点不容置疑。可因为情绪、道德与法律的交织,这个简单的是非却在这起事件中被异化扭曲,它折射出了人们的认知错位。
  
  事实上,根据我国刑法和被殴女子目前的伤情信息来看,打人男子已经构成了故意伤害罪,无疑应该被追刑责。被殴女子及其家属是否接受男子道歉并不影响案件性质。这是一个法律问题。当然,在另一方面,被殴女子虽然带着弱者形象,但她也应该为自己的驾车随意变道行为受到应有处罚。这也是一个法律问题。这两个法律问题如果相较,前者之恶显然要大于后者之恶。总体来说,如果抛却固有情绪和偏见,回归法律常识,这个事件的脉络是十分明晰的。换言之,这个事件里的孰是孰非原本并不值得讨论。该事件更多地折射出了目前交通执法的一些漏洞和尴尬。
  
  比如,根据我国目前的交通违法处理规定:一辆车可以最多接受3个驾驶本处理销分记录,一个驾驶本能为3辆车处理违法行为。这可能会导致找人销分行为的出现。此外,有的违规行为如果被执法人员抓住可能会扣分,但如果只是被电子设备抓拍,可能就不会被扣分甚至不罚款。目前,道路交通法针对随意变道行为的处罚就是如此。而在现实中,很多人不怕罚款,就怕扣分。因为分若扣完就意味着驾照吊销必须重考。显然,如果驾驶行为违法成本过低,或者只是受到道德谴责,这就会导致诸多弊端。
  
  而今,有人把问题指向一个群体——“路怒族”,并依此号召人们文明行车。当然,这也是必要的。但文明行车的基本要求首先是依规行车以及礼让行驶。“路怒族”乱飙脏话更多时候是一个道德议题。而诸如随意变道的行为很多时候却是一个法规议题,它折射出的是行为者的交规意识和底线意识。
  
  此外,就整个事件而言,被殴女子因为随意变道,先被男子殴打,后被舆论“群殴”,并且还被人肉搜索,个人信息被泄露不说,甚至还有人恶意捏造事实,影响其家人的生活。这显然是更大的恶。它也让我们再一次见识到舆论冷暴力的杀伤力。而要控制这种现象,就需要人们在法律常识上填坑补缺。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交通频道首页